炼灵圣月:天主教传统中的慈悲、希望与共融的恩典
2025-10-31 10:18:09 作者:魏生辉神父
引言
每年的11月,在天主教会的礼仪年历中被特别定为“炼灵圣月”。这一传统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深厚的信仰内涵,融合了《圣经》的启示、教会的训导以及信友对天主恩赐炼灵和我们对永生天国的渴望与主基督慈悲大爱的回应和实践。炼灵圣月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天主教对“炼狱”奥秘的信仰,更彰显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神圣的共融。本文将尝试从《圣经》与《天主教教理》以及教会传统等根据出发,探讨炼灵圣月的意义,并进一步反思其对当今时代信仰与生活的启发。
一、炼灵圣月的历史与神学根据
炼灵圣月的传统可追溯至早期的教会实践。公元998年,克吕尼修院的圣奥迪罗院长正式规定11月2日为“追思已亡节”,鼓励信友为亡者祈祷。这一举措逐渐扩展至整个天主教会,并将11月整体钦定为炼灵圣月。其神学核心在于对“炼狱”奥秘的信仰。
根据《天主教教理》第1030-1032条,炼狱是“那些死在天主的恩宠和友谊中的人,在升天堂之前须经过最后的炼净”的状态。这种炼净并非惩罚,而是慈悲的体现,旨在使灵魂完全圣化,以直面天主的圣善。教理强调:“教会自始便纪念亡者,为他们奉献祈祷,尤其是感恩祭,为使他们炼净之后,能进入天主的荣福直观中。”(《天主教教理》第1032条)这一教导反映了教会对“诸圣相通功”的信仰:生者与逝者在基督内同属一个奥体,彼此代祷能跨越生死的界限。
《圣经》中虽未直接提及“炼灵月”,但多处经文支持为亡者祈祷的传统。例如,《玛加伯下》12章38-46节记载,犹大·玛加伯及其部下为阵亡的士兵祈祷和献祭,以求“赦免他们的罪过”。这一行动被视作对炼狱信仰的预像。此外,《格林多前书》3章15节提到,人的工程若被焚毁,“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从火中经过的一样”,暗示了死后炼净的可能性。而《玛窦福音》12章32节中,耶稣提及“有的罪今世可赦,来世方得赦免”,间接肯定了来世炼净的存在。
炼狱不是天主对去世灵魂的惩罚,而是爱的净化和疗伤的治愈,直到灵魂被希望的火焰“完全的圣洁和全部的康复”才能得见天主的荣光。炼狱是天主慈悲和怜爱的延续。祂不舍弃任何一个灵魂,“因为祂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弟前2:4)天主渴望以祂圣爱的火焰,焚尽我们在世界上仍不完全的自我、执念与罪迹,使灵魂像金子一样被提纯。
由此可证,炼狱并非虚构,也不是恐吓我们,而是深植于《圣经》《教理》和教会传统的信仰真理。
二、炼灵圣月对当今信仰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炼灵圣月为信友提供了一种超越现世的生命观。它提醒人们,生命并非终于死亡,而是迈向永恒的旅程。这一信仰能帮助现代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以希望面对生命的无常。例如,在疫情、战争或自然灾害中,炼灵圣月的实践鼓励信友以祈祷和牺牲陪伴亡者,同时深化对永生的渴望。
炼灵圣月还强化了“共融”的维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它呼吁信友超越自我,关注他者的需要——包括那些已离世的兄弟姐妹。“炼灵”虽已离世,却仍属教会团体的一部分,称之为“受苦的教会”。他们无法在天主面前再为自己“积功德”,也不能缩短自身的净化和治愈时日,但他们能在天主前为我们(旅途中的天主子民)代祷使我们在世能坚守三超德和远离诱惑。我们若以慈悲之心和爱心为他们祈祷,他们也会在天主爱的光芒中以感恩回报。这正是教会教导我们“诸圣相通功”的奥秘。今日为炼灵祝祷,明日他们在天为我们代祷。生者与亡者,在主基督内彼此相助,何其有幸!
诚然,我们必须为炼灵祈祷。他们的净化虽痛苦,却充满希望。我们能藉着在基督内的祈祷、善功、施舍与追思圣祭为他们代求:为他们奉献弥撒、诵念玫瑰经或追思祈祷、行善与赎罪,为他们求得天主的宽仁。这样的祈祷不仅安慰亡灵,也让我们与他们的爱在永恒天主爱的国度中连结。同时,通过为炼灵祈祷、献弥撒、行善工,信友实践着爱德与慈悲,体现“整个教会是圣洁的,虽不完善,却不断迈向圆满”的奥迹(《天主教教理》第867条)。这种共融精神能够弥合现代社会的分裂,促进团结与宽恕。
此外,炼灵圣月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影响。它提醒信友,今生的选择与来世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如《迦拉达书》6章7-8节所言:“人种什么,就收什么。”为炼灵祈祷不仅是对亡者的关怀,也是对自身生活的反省:我们是否活出圣洁与爱德?是否努力脱离罪恶的羁绊?这种反思能激励信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与慈悲。
三、禧年中的炼灵圣月
2025禧年以“希望的朝圣者”为主题,呼应圣保禄宗徒 “望德不叫人蒙羞”的教导(罗5:5),与天主教每年11月炼灵圣月的精神形成深刻的灵修对话。这两大传统共同揭示了基督徒望德的本质——不是虚幻的逃避,而是在死亡与生命的张力中,对天主忠信的确切期盼。
炼灵圣月所体现的望德,正是“不叫人蒙羞”的生动见证。当我们为炼狱灵魂祈祷时,我们并非沉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以信德的目光凝视基督的逾越奥迹。教会教导我们,这些灵魂 “已经得救,但尚需最后的炼净”(《天主教教理》1030条)。这一信念使我们的望德有了坚实的根基:既承认天主的公义,更信赖祂的慈悲。正如《玛加伯下》所载,为亡者献祭是“神圣而虔敬的思想”(加下12:45),这一行动本身就承载着对复活的坚定希望。
2025禧年召唤信友成为“希望的朝圣者”,而炼灵月的实践正是此一旅程的具体体现。在尘世旅途中,我们与炼灵一同朝向着同一终点——天父的家。我们为亡者代祷,并非因为我们比他们更圣洁,而是因为我们同属一个共融的奥体,“同样,我们众人在基督内,也都是一个身体,彼此之间,每个都是肢体。”(罗12:5)在希望中互相扶持。这种共融超越了死亡的界限,见证着“望德不叫人蒙羞”的真理:我们的希望不在于现世的成就,而在于基督已为我们赢得的胜利。
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炼灵圣月与禧年精神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灵修视野。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希望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信德中接纳生命的全部奥秘——包括死亡。当我们怀着望德为炼灵祈祷时,我们实际上也在锤炼自己的望德,学习在一切境遇中信赖天主。
四、炼灵圣月在今日生活中的实践与挑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炼灵圣月的传统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许多信友可能因忙碌或世俗化而忽视其意义。然而,教会通过礼仪与民间虔敬,使这一传统持续焕发生机。例如,在11月,信友被鼓励参与追思弥撒、拜访墓地、诵念追思经文、《慈悲串经》或《炼灵祷文》。这些实践不仅滋养个人灵性,也强化家庭与社区的信仰传承。
炼灵圣月还呼应了教宗方济各对“慈悲”的呼吁。在《慈悲的面容》通谕中,教宗强调:“慈悲是通往天主之心的核心道路。” 为炼灵代祷正是慈悲的具体行动,它跨越生死,体现天主无条件的爱。在当今世界,战争、贫困与环境危机造成无数死亡,炼灵圣月邀请信友以祈祷与行动为所有亡者——尤其是被遗忘者——寻求安息。这样的神哀矜和形哀矜的功夫不但是对逝者们孝爱的表达更是我们践行天主圣言的教导:“免得在身体内发生分裂,反使各肢体彼此互相关照。若是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一同受苦,若是一个肢体蒙受尊荣,所有的肢体都一同欢乐。”(格前12:25-26)
然而,这一传统也需适应现代语境。同时,教会需加强教理讲授,避免将炼灵月简化为“民俗仪式”,而忽视其神学核心和灵修的实践。
结语
炼灵圣月作为天主教信仰的珍贵传统,深深植根于《圣经》与《教理》以及教会传统的启示中。它不仅是关于炼狱的教义表达,更是对永生希望、诸圣共融与慈悲实践的生动见证。在当今时代,这一传统激励信友以信德面对死亡,以爱德关怀亡者,并以望德向往天乡。正如圣保禄所言:“死亡被胜利吞灭了。”(格前15:54)炼灵圣月提醒我们,在基督的光照下,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永生的门户。愿这一圣月成为每位信友更新信仰、践行慈悲的契机,在尘世旅途中,携手迈向天父的永恒家园。
再次邀请诸位,愿我们在炼灵圣月与禧年的恩宠时刻中,成为真正的 “希望朝圣者”,以具体行动活出那“不叫人蒙羞”的望德,陪伴炼灵——也彼此陪伴——走向永恒的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