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懂得感恩的信德,才是真正使人得救的信德

——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丙年)

2025-10-09 11:09:31 作者:小天使神父

1753752786538128.jpg

福音金句:

「你的信德救了你。」(路 17:19)

一、导言:痊愈不等于得救

亲爱的弟兄姊妹: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十个麻风病人得洁净的故事——但其中只有一个回来感恩,并且他是外邦人。这段福音揭示两个层次的“得救”:

肉体的痊愈:十人皆得洁净;

灵魂的救恩:唯有那回来感恩的人得到了。

耶稣说:「你的信德救了你。」这里的“救”不只是疾病的医治,而是整个人的拯救——包括他的信仰、关系、命运与永生。

二、经文讲解与背景麻风病的社会意义

在耶稣时代,麻风病人是社会中的边缘人,被认为不洁,不准进入圣殿、不可接触人群,必须远远地喊叫「不洁,不洁」(肋13:45)。

他们不仅身体痛苦,更是心灵孤独、社会隔离的受害者。他们求主“可怜我们”,是一种对慈悲的渴望与信德的呼喊。

耶稣如何医治?

耶稣没有立刻说“你们好了”,而是要他们:

「你们去给司祭们检查吧!」

这是遵守梅瑟法律的规定(肋14章),必须由司祭确认他们“洁净”后,才能重新融入社会。这也考验了他们的信德:他们是在尚未洁净之前,凭信而去,途中才得痊愈。

撒玛黎雅人的感恩

九人得了痊愈,却没回来;只有一个外邦人——撒玛黎雅人回来感谢耶稣。这人因信而来,因感恩而得“更大的救恩”。

三、《教理》教导我们什么?

《天主教教理》第2637条说:

「感谢是信德的表达:人认出天主的工作,并对祂所赐的恩典表示承认。」

《教理》第2097条更指出:

「真正的信仰自然流露为敬礼、赞美、感恩与顺服。」

也就是说,真正的信德,必定带出感恩之心;而不感恩的信仰,是表面化、缺乏深度的。

四、教父训导的亮光

圣巴西略说:“感谢是灵魂对天主爱的回响。”

圣金口若望强调:“感恩的心能使我们不再计较贫穷或困苦,因为感恩的人,已经拥有了天主。”

圣额我略警告:“九个忘恩的人虽然得了医治,却失去了天主的心意。”

他们一致强调,感恩是一种灵性态度,一种心灵的光明。

五、圣人芳表:圣方济各沙雷氏(撒肋爵St. Francis de Sales)

这位温和的主教曾说: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心灵,是干枯的。感谢天主的人,会越活越充实。」

他每天写感恩日记,记录他当天经历的恩典和感动;哪怕只是阳光、食物、一次问候。他告诉修女们:

「感谢天主,不是因为一切都好,而是因为天主永远是好的。」

他提醒我们:感恩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信德的行为。

六、大自然的启示:向日葵永远面向阳光

向日葵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无论在什么角落,总会朝向阳光。它的“仰望”不是因为阳光完美,而是它本能地知道——只有朝着光,它才能成长与生存。

我们也一样,若要灵性成长,就要如向日葵般常朝向“感恩之光”:

不只感谢“健康、顺利”,

也在“试炼、黑暗”中学习信靠。

七、贴近生活的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只停留在“求主帮助”而忘了“向主感谢”?

生病好了,我们向医生道谢,却忘了感谢天主;

考试通过、事业顺利,我们归功自己努力,却忽略天主的护佑;

遇到人帮助我们,我们说谢谢,却很少跪在主前谢恩。

九个麻风病人就是我们的写照:懂得求,却不懂得谢;想要恩典,却不愿回头。

而那位回来感恩的撒玛黎雅人,提醒我们:感恩,是灵魂归向的起点,是信德的回响,是得救的关键。

八、三个实际操练建议 1. 每天写“感恩三件事”

睡前安静一下,写下今天最感谢的三件事;

不论大事小事——都是天主爱的印记。

 2. 主日弥撒中用心说“感恩颂”

弥撒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感恩祭”,尤其是感恩颂;

真心参与,不只是形式念诵,而是内心感动。

 3. 向人表达感谢,也是在赞美天主

向配偶、父母、朋友说“谢谢你”,

同时在心里说:“主啊,谢谢你借着他们爱我。”

感恩是信德的外衣,穿上它,我们会越活越自由。

九、结语与祈祷

福音最后,耶稣说:「你的信德救了你。」

这句救恩的宣判,不只属于那位撒玛黎雅人,也属于所有懂得感恩的心。愿我们也成为那“一个”,在人人都忙着奔前程时,愿意停下来回头、跪下、称谢。

祈祷:
主耶稣,
我们常常像那九个麻风病人,
得了恩典却忘了恩主。
求你赐我们感恩的心,
让我们不只求你,也谢你;
不只在缺乏时呼求你,
也在富足时赞美你。
使我们的信德,在感恩中被点燃,
在感恩中得洁净,在感恩中得救恩。阿们。

本文标题:懂得感恩的信德,才是真正使人得救的信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