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问答(申十五-十六章)
2025-09-30 11:39:08 作者:刘铎
《申命纪》第十五章 问答
主题:豁免年、怜悯、释放、奉献
核心精神:慈爱、自由、感恩、信实
一、关于“豁免年”的规定问1:什么是“豁免年”?
答:“豁免年”是每七年一次的圣年(参15:1),在这一年:
以色列人要豁免本国兄弟的债务(15:2);
是为纪念天主的仁慈,提醒人不可贪财,要实践怜悯。
在新约中,这预示着耶稣带来的“普世赦罪与自由”,我们在祂内得到了真正的释放(参《路加福音》4:18-19)。
问2:为何只能豁免“兄弟”的债,而对外邦人可追还?
答:“兄弟”在这里指的是以色列同胞,天主特别强调民族内的团结和互助(15:3)。
但这也预示着将来在基督内所有人都成为兄弟,保禄宗徒说:“在基督内不再有犹太人或希腊人……”(参《迦拉达人书》3:28)。
问3:豁免年是否会造成经济损失?
答:人性可能担心“吃亏”,特别是在豁免年将近时不愿借出(15:9),但天主清楚警告说:若因冷漠而不施恩,就要负罪。
天主同时许诺:乐施者必蒙福(15:10),这也是今日教会社会教义的根基——慷慨施予,反得更丰盛(参《箴言》11:24-25)。
问4:若社会中仍有穷人,该如何做?
答:虽然理想是“你中间不会有穷人”(15:4),但现实中“这地上总少不了穷人”(15:11),因此天主吩咐:
要伸手帮助穷人,不可心硬;
这是表达对天主感恩的行动。
在新约中,耶稣也说:“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若望福音》12:8)——鼓励我们行爱德、服事主。
二、关于释放奴隶的法律问5:希伯来奴隶为何要在第七年释放?
答:这是出于纪念天主的救恩:你们自己也曾在埃及为奴,天主将你们救出(15:15)。
因此,以色列人不可永远压迫自己的同胞,应在第七年释放他自由(15:12)。
这是一种自由与仁爱的法律,也是对人性尊严的肯定。
问6:释放奴隶时应如何对待他?
答:天主吩咐说:不可让他空手离去,要从你蒙福的成果中厚待他(15:13-14),如同奖赏一个工人应得的双倍工资(15:18)。
这教导我们:释放不是打发,而是尊重与祝福。
问7:若奴隶不愿离去呢?
答:若奴隶出于爱主与家庭而自愿留在雇主家中,他可成为终身仆人,以门柱刺耳作记号(15:16-17)。
这是一种爱的自由选择,也预表人出于爱自愿侍奉天主。圣保禄也称自己是“基督的奴仆”,即全然奉献(参《罗马书》1:1)。
三、关于头胎牲畜的献仪问8:为何要将头胎牲畜奉献给天主?
答:头胎代表“最先、最好的归于天主”,这是感恩的表示,也是信德的行动(15:19)。
不可用这些牲畜做劳作(公牛)或剪毛(公羊);
每年要在圣所全家共食,是信仰的欢庆时刻(15:20)。
今日我们也当将最好的时间、精力、资源献给天主,而不是余剩或次等的。
问9:若牲畜有缺陷,是否仍能奉献?
答:不可。若有残缺(瘸、瞎等),不可献于天主(15:21);
可如野鹿、羚羊般在家中吃用,但不可吃血(15:23),血象征生命,应归天主。
这教导我们,献给天主的,应是纯全无瑕的。今天我们在弥撒中也当带着纯洁的心、虔敬的态度参与,不可随便。
结语反思
《申命纪》第十五章彰显天主的心意:
祂愿祂的子民活出仁爱、自由、慷慨和圣洁的生活。
对我们今日的信友而言:
怜悯穷人、宽恕债务,是爱德的实践;
释放奴隶、释放自己,是基督带来的真正自由;
奉献最初的果实,是我们感恩的回应。
教会在礼仪、教义与社会服务中延续这些精神。愿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效法天主的慈爱,为贫者伸手,为弟兄宽厚,在万事中彰显圣善的天父。
申命纪第十六章 问答
主题:三大节庆、敬礼天主、公义审判、远离偶像
一、关于三大节庆问1:为什么要遵守逾越节?其意义何在?
答:逾越节是纪念上主在阿彼布月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奴役的大恩(16:1)。
所献的羔羊、吃的无酵饼,都是对仓促出发、蒙主救恩的回忆(16:3)。
吃“困苦饼”,是要一生记念天主的拯救(16:3)。
逾越节预示了基督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参《格前》5:7),祂以自己的牺牲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与死亡。
问2:为何逾越节的祭牲只能在“上主指定的地方”宰杀?
答:这是为了统一敬礼,避免在各自地方设立私祭坛,误入异教之道(16:5-6)。
也强调敬礼的“共融性”和“神圣秩序”。
今日教会的弥撒圣祭,也是在天主所选立的“教堂与圣堂”中举行,由受圣职者带领,合一敬拜。
问3:五旬节(七七节)为何要庆祝?
答:五旬节在收割后举行,感恩天主所赐收成(16:9-10)。
百姓要带着自愿的祭品,全家与社会边缘群体(如孤儿寡妇)一同喜乐(16:11)。
并提醒他们曾在埃及为奴,如今当慷慨回报主恩(16:12)。
在新约中,圣神降临节(五旬节)正是逾越节后第50天,象征信仰的丰收与圣神的充满(参《宗徒大事录》2章)。
问4:帐棚节是什么?为何也要庆祝七天?
答:帐棚节庆祝秋季收成结束,也纪念以色列人在旷野住帐棚的日子,表达对天主眷顾的感恩(16:13)。
是充满喜乐的节期(16:14-15)。
教导我们在丰收之时,不可忘记天主赐福之源,要与众人分享恩惠。
问5:三大节期有哪些共同要求?
答:
所有男子每年三次必须到上主指定之地朝拜(16:16);
不可空手朝见主,应按自己的财力献上礼品(16:17);
要带着家人、仆人、肋未人及外方人一同庆祝,体现团体共融与爱德。
这也启发我们:
应参与教会的主要礼仪,如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诞节等;
奉献应出自内心感恩,按恩宠而非强迫(参《格后》9:7);
所有庆节,都应转向敬拜天主、团体共融与施予关怀。
二、关于公义与敬礼的规条问6:为何要设立判官与书记?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答:判官与书记是为了管理社会正义,依法审断案件(16:18)。
要求他们:
不可偏袒、不可收贿(16:19);
只应追求公义与公平(16:20);
这是社会得享长久平安与土地的保障。
这提醒我们,今日信友也应在良知内追求公义,在社会中维护真理与弱小者权益。
问7:为何禁止在祭坛旁设木柱或石碑?
答:这些木柱(如亚舍辣柱)与石碑常是异教神祇崇拜的象征,为上主所憎恶(16:21-22)。
天主吩咐以色列人要纯洁敬拜,不可与异教混合;
今日教会也教导我们应远离迷信、偶像崇拜与世俗拜金主义,只专一敬拜天主。
总结反思
《申命纪》第十六章是一章充满信仰庆典与公义伦理的经文。它从三大节日的设立,教导我们:
记念天主的拯救(逾越),
感恩祂的祝福(五旬),
分享祂的丰收(帐棚)。
而在社会层面,它要求我们:
维护正义,不徇私情;
避免任何形式的偶像与混合敬礼;
在敬拜中团结所有人,尤其是弱势者。
愿我们在教会礼仪中更深入地体验天主的恩典,在生活中忠信地回应祂的召叫,以爱德、公义、感恩和敬畏之心,走在得救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