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与若望神父的故事


2025-09-29 16:31:53 作者:李升

疾病缠身,命悬一线的若望神父 

2025年9月中旬,得知苏神父平安出院的信息,我即刻登上了发往古城西安的列车。                                                     

推开门时,病房里的光线比想象中更柔和,却照得神父的身影愈发单薄。                       

指尖捏着几页病历,一行“肾病晚期”,“心功能不全”,“尿毒症”等字眼撞进眼帘,26种疾病的描述,像密密麻麻的刺,扎得我喘不过气来,担忧与恐惧涌上心头。

两个多月七次的住院治疗奔波,早已将神父往日为教堂操劳的精气神磨去大半——曾经扛着铁锹在各项建设中挥汗如雨的他,如今陷在病号服里,连抬手都带着不易察觉的迟缓;脸颊明显凹陷下去,颧骨微微凸起,原本红润的肤色变成了近乎透明的苍白,唯有那双眼睛,还残存着几分往日的温和,只是望向我的时候,眼底蒙着一层疲惫的雾,连聚焦都要慢上半拍。

在神父身边服务的贾会长说:“神父操劳过度,导致心衰竭,心律失常,形成严重的冠心病。”医生担忧地说:“患者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性。”

透析中的他,鼻孔里插着氧气管,细微的嗡鸣声,似生命倒计时的提醒。他的手静静放在被单上,那双手,曾无数次在教务上签字,在建筑上圈画,在给教友的慰问信上落笔,在办公桌上挥洒文案,如今却瘦得青筋裸露,指节泛着冷白,连握拳都显得吃力。 

聊天中,神父说:“上主对我非常严厉,但没有把我交于死亡”。“纵使我应走过阴森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在。”(咏23:4)

午后的阳光落在神父的病号服上,那耀眼的光映出细小的褶皱,也映出他脖颈间那串十字架——那是他多年的随身之物,此刻,随着呼吸轻轻晃动,像在无声地陪伴着这位饱经病痛却依然旧坚守信仰的神父。      

“我不至于死,我要生存,我要宣扬上主的化工。两年前,我的心脏做过6个支架。” 神父有气无力的说。我看着神父憔悴的模样,往日曾为建设教会事工、为教友操劳的身影不断在眼前重叠,瞬间,眼眶热了,只能握紧神父微凉的手,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唯有满心的心疼,在沉默里翻涌。我本能的拿起念珠,为眼前这位坚强的神父,献上诚恳的祈祷。

疾病是天主化了妆的祝福

金秋的关中是多雨季节,连绵不断的秋雨,恰是我千里迢迢看望神父的心情。

客厅里,神父对看望他的教友们说:“各位同道、修女,教友,你们以祈祷为我筑起属灵的屏障,这份从信仰深处涌流的关爱,让我在病榻之上倍感天主的眷顾。我愿将这份感动化为祈祷的力量,每日诵念玫瑰经,以赤诚之心将所有患病弟兄姊妹的苦楚与渴求,经由圣母转呈天主——愿祂的慈爱怜悯每一份病痛,愿祂的平安抚慰每一颗忧惧的心。”

“疾病都是上主准许的,其中都有祂的美意。我虽未经历大手术之险,但每次住院前,三五天的重症监护和ECO及抢救室,于我孱弱之躯,皆是一场与疲惫、脆弱的艰难抗争。监护仪的声响像提醒,让我清晰看见自身的有限;身体的乏力似信号,让我更深刻的体会'人的生命何其脆弱',唯有将全部的信赖交托于主,凭靠那扎根于灵魂深处的信德,才能在每一次力竭时寻得支撑,在每一回迷茫中望见方向。 ”

 “这信德不是轻省的安慰,而是在深知自身无力后,仍敢握住天主的手,坚信祂必引领我跨越病痛的幽谷,也愿这同一份信德,成为所有患病者心中不熄的光。”

离别时,神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我的身体各种功能渐近恢复,感谢天主的护佑。我有三个发自肺腑的感悟:

第一,病苦是上主化了妆的祝福,它并非命运的苛待,而是天主以看似沉重的方式,剥离人对世俗享乐的执念,让人在脆弱中触摸到超越物质的恩典——如同荆棘中绽放的玫瑰,伤痛的棱角下,藏着让人回归心灵本真、感知天主爱的契机。

第二,病苦是一种灵修方式。当健康的体魄不再成为依赖,人便不得不放下'自我掌控'的骄傲,在卧床的局限里学习顺服与等候。每一次疼痛的忍耐、每一个孤独的夜晚,都是对信仰的淬炼,让人在与苦难的对话中,更清晰地听见天主的声音,深化与祂的联结。

第三,一切的病苦是成圣的捷径,病苦更是如此。成圣从不是在顺遂中安逸生长,而是在破碎中被重塑。病苦像一把精雕的刻刀,凿去人性中的自私、浮躁与懦弱,让人在接纳软弱的过程中,活现出基督'在苦难中得胜'的样式——它让灵魂在疼痛里扎根,最终结出忍耐、仁爱与信德的果实,迈向更贴近天主的圣洁。”

以燃烧诠释奉献,用微光点亮担当

我第一次去西留天主堂是2005年9月,苏神父刚调任本堂,便一头扎进了教堂的修缮工程里,那座有着十年历史的建筑,墙面斑驳,连基础装修都未曾有过,处处透着岁月的陈旧。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他穿梭在建材与工匠间,从规划布局到每一个细节,他都亲力亲为。他的住处与办公室,在教堂门口的两间瓦房里,他满心想着让旧教堂重焕生机。

推开房门时,我愣住了,神父穿着背心短裤,汗珠子顺着额头往下淌,其时,他正和本村教友在厨房修灶台,和泥、搬砖,手上沾着灰,裤脚还沾着土——谁曾想,在这样偏僻简陋的地方,会因为他这份“放下神父架子”的行动,这份“在尘埃里也要播种信仰”的热忱,慢慢变成教友学习的地方,为地方教会的福传事业,造就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扛事的先锋与骨干。

望着苏神父的白发,不是岁月轻描淡写的痕迹,那是西留天主堂灶台边,混着泥土与汗水的盐粒,在他发间熬出的霜;是奔走筹措时,凛冽寒风卷着未竟的心事,在他鬓角刻下的雪;是守着空荡荡的旧建筑,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一笔一画规划教室、调试设备时熬出的白;更是扛着福传的担子,把每一次碰壁、每一回坚持、每一份对信仰的赤诚,都揉进发丝里,染成的生命底色。

把自己活成了一支燃烧的蜡烛:烛芯是他从未动摇的信仰,烛泪是他为教会、为教友淌过的汗水与心血,是蜡烛燃烧到深处依然明亮的光。这光不刺眼,却能穿透黑夜——照亮教友们前行的路,温暖那些在困境中守望的人,更让“信仰不是空谈,是实干”的行动,深深烙在每一个见证者的心里。

他的白发,是“旧堂新生”尖顶动人的丰碑,他那支“烛火”,烧尽了自己的青春,却把信仰的温度,留在了西留天主堂的每一寸土地上,留在了每一个被他照亮过的生命里。

有谁知,教堂的一砖一瓦,一土一木,都隐藏着他多少个奔波的清晨与深夜的劳作,藏着他为筹款、为协调、为学员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熬过的那些难眠之夜。他把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全然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会,他平凡的铎职生活中,散放着敬主爱人的圣德芬芳,他像黑夜中一支燃烧的蜡烛,照亮着世界  温暖着身边的人。

本文标题:我与若望神父的故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