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21-26号)


2025-09-11 10:05:53 作者:刘铎

原文

21. 因此,本总论不但提供一般原则,为能适当地举行感恩圣祭,而且还列出礼规,以说明举行弥撒的各种方式[32]

问答解读

问:这里提到的“本总论”是什么?
答:“本总论”就是《罗马弥撒经书总论》,它是教会为弥撒礼仪所制定的权威性说明和规范。

问:为什么需要有“一般原则”?
答:因为弥撒是全世界教会共同举行的礼仪,需要统一的指导原则,才能确保在不同地方举行时,都保持与教会整体一致。

问:除了原则以外,为什么还要有“礼规”?
答:原则是大方向,而礼规是具体的做法。礼规帮助司祭和信友知道在弥撒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念什么祷词,让整个弥撒有秩序并符合传统。

问:礼规对信友有什么帮助?
答:礼规让信友更清楚地理解并参与弥撒。比如什么时候站立、跪下、回应祈祷,这些都帮助我们用身心一起敬拜天主。

问:为什么会有“各种方式”的说明?
答:因为弥撒可能在不同场合举行:大堂区、修会团体、小团体等。礼规说明这些不同情况的方式,确保弥撒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合宜而庄重地举行。

原文

22. 但在个别(地区)教会(Ecclesia particularis)所举行的感恩祭尤为重要。
  因为教区主教在委托给他的个别(地区)教会内,既是天主奥迹的总分施者,因此他亦是教区整个礼仪生活的管理者、推动者和保管者[33]。在主教主持的庆典,尤其在由他亲自主礼,并有他的司铎团、执事和信友一起参与的感恩祭中,教会奥迹彰明较著。因此,这类隆重的弥撒理应成为全教区的典范。
  因此之故,主教务须致力使司铎、执事及平信徒常能领会礼仪经文及仪式的真义,好能主动并有效地参与感恩圣祭。为此,主教也须尽力使这类庆典倍加庄严得体,并尽量善用教堂、圣乐和艺术的优美,以达到这目的。

问答解读

问:这里说的“个别(地区)教会”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区”。全世界教会是普世性的,但每个地区有自己的教区,由主教负责牧养和带领。

问:为什么说教区主教主持的弥撒特别重要?
答:因为主教是整个教区礼仪生活的中心,他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推动和守护者。当主教亲自主持弥撒时,就最清楚地显示出教会的奥迹:基督带领全体信友一起敬拜圣父。

问:为什么说主教主持的弥撒是全教区的典范?
答:因为这类隆重的庆典有司铎、执事和信友共同参与,表现出教会的圆满与合一,所以应当成为全教区的榜样。

问:主教在推动弥撒生活上需要做什么?
答:主教要帮助司铎、执事和平信徒明白礼仪经文和仪式的真义,让大家不是机械地参与,而是能主动、有效地投入感恩祭。

问:为什么弥撒中要重视庄严与美感?
答:因为美能提升人心。主教要尽量善用教堂的建筑、圣乐和艺术,让庆典庄严又优美,使信友更容易体会到天主的伟大与圣事的奥迹。

原文

23. 此外,为使这类庆典能更符合神圣礼仪的法规与精神,并增强它的牧灵实效,本「总论」和「弥撒规程」(Ordo Missae)也列举出一些调适(accommodatio)及适应措施(aptatio)。

问答解读

问:这里的“这类庆典”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是由主教主持的隆重弥撒,以及其他特别需要格外庄严举行的礼仪庆典。

问:为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符合神圣礼仪的法规与精神”?
答:因为礼仪不是随意的活动,而是教会的祈祷与信仰的表达。只有按照法规和精神举行,才能忠实地表达教会的信仰,并真正带来圣化的效果。

问:“牧灵实效”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礼仪能真正帮助信友加深信德、亲近天主,并在生活中活出福音。礼仪不仅是仪式,也要让人得益处,信仰生命得到滋养。

问:“调适”和“适应措施”有什么区别?
答:“调适”是对礼仪做一些小幅度的调整,例如用地方语言、加入本地适合的圣歌;“适应措施”则是更大范围的安排,例如根据地区文化或信友需要,增加更贴近他们的表达方式。

问:谁来决定这些调适和适应?
答:不是个人随意决定,而是按照《总论》和《弥撒规程》规定,由教会的合法权威(通常是主教或主教团)来判断和批准,确保调整符合信仰和礼仪的精神。

原文

24. 这些适应,大部分是有关仪式或经文的选择,包括歌咏、读经、祈祷文、劝语及姿势举止,使能更适合于参礼者的需要、准备程度和禀赋。主祭有作这些选择的权力;然而,他该谨记,他只是神圣礼仪的服务员,不可擅自增删或更改弥撒庆典的任何部分[34]

问答解读

问:这里说的“适应”具体指什么?
答:指的是在弥撒中,根据信友的需要和情况,对一些礼仪内容做合宜的选择,比如圣歌的挑选、哪一段读经、祈祷文的用法,甚至是劝勉的语气和动作的安排。

问:为什么要有这些选择的空间?
答:因为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信友群体有不同的情况。这样安排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投入礼仪,更好地活出信德。

问:谁有权力做这些选择?
答:主祭(主持弥撒的司祭或主教)有权力在教会允许的范围内做出这些选择。

问:主祭是不是可以自由更改弥撒内容?
答:不可以。主祭要记住,他只是“礼仪的服务员”,不是主人。他只能在教会规定的范围内做选择,不能私自增删或改动弥撒的任何部分。

问:为什么强调“主祭只是服务员”?
答:因为弥撒属于整个教会,不是个人的创造。司祭主持弥撒时,是在服务天主和信友,而不是表达个人的喜好或想法。这样才能保持礼仪的神圣与统一。

原文

25. 除此之外,弥撒经书中也根据「礼仪宪章」,适当地列明教区主教或主教团,以其权限能作的一些适应(参看内文#387,388-393)[35]

问:这里说的“弥撒经书”是什么?

答:就是《罗马弥撒经书》,其中包含弥撒所需要的经文、祈祷、礼规说明,是

弥撒举行的主要依据。

问:经书中提到的“适应”是什么意思?
答:是指在弥撒中,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做一些调整,例如用哪种语言、采用怎样的圣歌,或者一些特别仪式的安排。

问:谁有权力决定这些“适应”?
答:不是个人,而是教区主教或主教团,依照教会的规定和权限来作决定。

问:为什么要由主教或主教团来决定?
答:因为他们是礼仪的合法管理者,既要保证礼仪忠于普世教会的精神,又要让它符合当地教会的实际情况,帮助信友更好地参与。

问:这里提到的“礼仪宪章”是什么?
答:《礼仪宪章》是梵二大公会议的重要文件,专门讲解礼仪的意义与规范。弥撒经书根据它,明确列出哪些地方可以作适应,以及适应的范围。

原文

26. 至于为就合各民族和地区的传统及禀赋,并按「礼仪宪章」40条所述,因为有用及需要,所作的改变(varietates)及较重大的适应(adaptationesprofundiores),均须遵照《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训令》(De Liturgia Romana etinculturatione)[36]和下文(见本总论395-399号)的指示进行。

问答解读

问:这里提到的“改变”和“较重大的适应”指的是什么?
答:是指在礼仪中,为了配合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殊情况,而作出的更深入或更明显的调整,比如加入一些地方性的礼仪元素。

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
答:因为教会是普世性的,在不同地区传扬福音时,需要尊重和善用当地的文化和优点,使信友更容易理解和参与礼仪。

问:这样的改变是不是随意的?
答:不是。越是重大的改变,就越需要小心和谨慎,必须依照教会的文件和规定来进行。

问:这里提到的《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训令》是什么?
答:这是教会的一份正式文件,专门指导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恰当地融合罗马礼仪,既尊重地方文化,又不失去礼仪的普世性和核心精神。

问:谁来决定这些重大的适应?
答:不是个人或个别堂区,而是要由主教团按照规定申请,并经罗马教廷(圣座)批准,才能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改变既合乎地方需要,又忠于教会整体的礼仪精神。

注:

[32] 有关特殊团体弥撒,请参看圣礼部,《牧民行动训令》(Actio pastoralis),

  1969/5/15, AAS, 61 (1969), pp. 806-811; 有关儿童弥撒,请参看圣礼部,《儿童弥撒指南》(Directorium de Missis cum pueris), 1973/

   11/1,AAS, 66 (1974), pp. 30-46; 有关时辰颂祷联合弥撒举行,请参看「时辰颂祷总论」(Institutio generalis de Liturgia Horarum), editio typica 1971, nn. 93-98; 有关祝福及加冕圣母像仪式联合弥撒举行,请参看「罗马礼典」(Rituale Romanum),《祝福礼典》:「总论」(DeBenedictionibus: Praenotanda)  , n. 28; 「加冕圣母像仪式」(Ordocoronandi imaginem beatae Mariae Virginis), nn. 10, 14.

[33] 参看「主教」n. 15;「礼仪」n. 41.

[34] 参看「礼仪」n. 22.

[35] 亦请参看「礼仪」nn. 23, 25; 保禄六世,《罗马弥撒经书宗座宪令》(Missale Romanum).

[36] 礼仪圣事部,《罗马礼仪与文化互融训令》(De Liturgia Romana et inculturatione), 1994/1/25, AAS, 87 (1995) pp. 288-314.


本文标题:《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21-26号)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