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圣经问答(肋十一-十二章)


2025-08-12 09:51:19 作者:刘铎

1753839447629768.jpg

《肋未纪》第11章 问答

——洁与不洁的规定

总纲问题

问 1:本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 本章讲述的是上主藉梅瑟和亚郎颁布的“洁与不洁的动物”的法律,用以指导以色列子民在饮食和宗教生活中,分辨哪些动物可吃、哪些不可吃,从而维持身心与礼仪上的圣洁。

陆地走兽的规定

问 2:哪些走兽是洁净的,可以吃?
答: 凡走兽中“有偶蹄、蹄有趾且反刍”的动物都可以吃,如牛、羊、鹿等。

问 3:哪些走兽是不洁净的?为什么?
答: 以下动物虽具某些特征,但不完全符合洁净的条件,因此不洁:

骆驼、岩狸、兔子:虽然反刍,但偶蹄无趾;

猪:虽然有偶蹄有趾,但不反刍。
这些动物的肉不可吃,尸体也不可触摸。

水中生物的规定

问 4:哪些水族可以吃?
答: 凡水中有“鳍和鳞”的生物都可以吃,不论是海里的或河里的。

问 5:哪些水族是不洁的?
答: 没有“鳍和鳞”的水族(如虾、蟹、章鱼等)都是不洁的,是应当憎恶的,不能吃。

飞鸟与昆虫的规定

问 6:哪些飞禽是不洁、不可吃的?
答: 鹰、鹗、鹫、鸢、隼、乌鸦类、鸵鸟、夜鹰、海鸥、枭类、白鹭、塘鹅、白鹫、鹳、戴胜、蝙蝠等都不可吃。

问 7:哪些昆虫可以吃?
答: 有翅膀、四足且能跳跃的昆虫,如飞蝗、蚱蜢、蟋蟀、螽斯可以吃。

问 8:哪些昆虫不可以吃?
答: 其他所有有翅、四足但不能跳跃的昆虫,都是应当憎恶的。

尸体触碰与不洁

问 9:触摸不洁动物的尸体会怎样?
答: 会成为不洁,直到晚上为止;若移动尸体,还要洗涤衣服。

问 10:若不洁动物的尸体掉在物品上,该怎么办?
答:

若掉在木器、衣服、皮具、袋子上,要泡水直到晚上;

若掉进陶器内,器具应打破,食物与饮料即成不洁;

瓦器中接触尸体的食物或饮料,全部不洁。

圣洁的召叫

问 11:为何以色列子民要遵守这些洁净法律?
答: 因为上主是圣的,也召叫祂的子民成为圣洁:“你们应是圣的,因为我是圣的。”(肋11:44-45)这是以色列人与其他民族分别的标志,也是与天主立约的记号。

结语性问题

问 12:这些洁净与不洁的规定,对今日的基督徒还有效吗?
答: 在基督新约中,耶稣宣告“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谷7:19),但《肋未纪》的教导仍有属灵意义: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分辨善恶,洁净内心,活出圣洁的生命。教会圣传统将此作为“预示性的法律”(参《天主教教理》#1962-1970),强调圣德、节制与与天主的盟约。

《肋未纪》第12章 问答

——产妇取洁仪式

1. 问:妇女生育之后为什么要“取洁”?

答:取洁是为了表示她从一种象征性的不洁状态中恢复。按照当时的法律,流血被视为不洁的状态,因此产妇需要经过规定的洁净期后才能再次接触圣物或进入圣所。

2. 问:如果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她要多久才能洁净?

答:她先有七天的不洁期,如同月经期;第八天要为男孩行割损礼;之后还要守三十三天的洁血期,总共四十天。

3. 问:如果妇人生的是女孩呢?

答:她有十四天的不洁期,然后还要守六十六天的洁血期,总共八十天。

4. 问:为什么生女孩的洁净期比生男孩长?

答:圣经中没有直接解释其原因,但可能与古代文化对性别的象征意义或对生育期的理解有关。这不是对性别的贬低,而是礼仪上的安排。我们应以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来看待。

5. 问:在洁血期中,妇人能参加礼仪活动吗?

答:不能。她不可接触圣物,也不可进入圣所。这是为了强调圣洁与分别的原则。

6. 问:洁净期满后,妇人该做什么?

答:她要带祭品到会幕门口,由司祭为她奉献祭品,包括一只一岁的羔羊作为全燔祭,以及一只斑鸠或雏鸽作为赎罪祭。

7. 问:这些祭品代表什么意义?

答:全燔祭表示完全奉献给天主;赎罪祭则表示因流血不洁而需恢复与天主的圆满关系。整个仪式是一种礼仪性的“回归圣洁”。

8. 问:如果她买不起一只羔羊怎么办?

答:她可以带两只斑鸠或两只雏鸽,一只为全燔祭,一只为赎罪祭。天主的法律体贴穷人,也为他们预备了替代方案。

9. 问:这章法律对今天的基督徒还有意义吗?

答:虽然新约中我们不再遵守这些洁净礼(参阅《希伯来书》),但它们教导我们圣洁的重要性。它们也是预像,预示基督的赎罪祭使我们真正洁净。

10. 问:圣母玛利亚也遵守了这个法律吗?

答:是的,圣母在耶稣诞生后第四十天到圣殿中奉献了对穷人适用的两只雏鸽(参阅《路加福音》2:22-24),表明她完全遵守了梅瑟法律,尽管她是无染原罪的。

肋未纪第11章问答.pdf

肋未纪第12章问答.pdf

本文标题:圣经问答(肋十一-十二章)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