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主爱乐捐的人”,看施与的真谛
2025-08-05 09:18:53 作者:夏景晓神父
图:玛丽
圣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后书》中留下的“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强,因为‘天主爱乐捐的人’”这句话,如同一束穿透世俗迷雾的光,为世人揭示了施与的本质。它不仅是对信徒的劝勉,更蕴含着关于人性、关系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智慧,跨越时空,为每一个寻求精神成长的人提供着永恒的启示。今天,我们愿与诸位一起分享三点内容:一、施与的本质:心灵的自由表达。二、破除施与的迷思:超越功利与形式。三、乐捐的生命境界:从施与到生命的更新。结束语。
一、施与的本质:心灵的自由表达
圣保禄宗徒说:“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首先强调了施与的内在性。真正的施与并非外在的义务或形式,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意愿。就像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若出于本能的爱,便会甘之如饴;若出于被迫,便会充满怨怼。施与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出自本心。一个贫困者省下的一块面包,与富人随手捐赠的千金,在心灵的天平上或许具有同等的重量——因为前者的“酌量”里,藏着全部的热忱;后者的“随意”中,可能缺少真诚的温度。
特别是,“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强”,则进一步指出施与应有的姿态:自由与喜乐。心痛的施与,是将财物视为生命的全部,紧握不放时的撕裂感;勉强的施与,是被外界压力裹挟的无奈,背后藏着对“失去”的恐惧。而“乐捐”的人,懂得财物只是流通的工具,施与不是“失去”,而是将爱与善意传递出去的过程。就像阳光不会因照耀万物而减少光芒,心灵也不会因真诚的施与而贫瘠,反而会在分享中变得更加丰盈。
二、破除施与的迷思:超越功利与形式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陷入施与的迷思:要么将施与视为换取回报的交易,要么将其当作彰显自我的表演。有人捐赠财物时,会暗暗计算“福报”的多少;有人参与公益时,会刻意追求镜头前的曝光。这些行为,看似符合“捐助”的形式,却背离了“乐捐”的本质。
圣保禄的教导,正是要打破这种功利心。“天主爱乐捐的人”,并非因为天主需要人的财物,而是因为“乐捐”的心灵状态,本身就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彼此联结中存在的。当一个人愿意放下对财物的执着,真诚地为他人着想时,他便超越了自私的牢笼,活成了更广阔的生命。就像一场春雨,它滋养大地并非为了获得赞美,却自然而然地赢得了万物的感恩;乐捐的人,不执着于回报,却在施与中收获了心灵的安宁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此外,“乐捐”也并非否定责任与担当,而是反对将责任异化为负担。社会需要公益精神,需要每个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若要具有持久的力量,必须扎根于内心的认同。就像一个国家的税收,若公民理解其用于公共福祉,便会主动履行;若只视为被迫的“剥夺”,便会滋生逃避。施与的责任,从来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觉醒——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命共同体逻辑。
三、乐捐的生命境界:从施与到生命的更新
在“乐捐”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观:相信爱与善意具有永恒的价值。当一个人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看到他人的需求与世界的联结时,他的生命便会发生质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心灵的解放。执着于财物的人,如同被锁链捆绑的囚徒,财物越多,锁链越重。乐捐的人,主动解开了这道锁链,发现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的积累。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的是世俗的俸禄,收获的是精神的自由;乐捐者舍弃的是部分财物,得到的是心灵的轻盈。
其次,是关系的重建。施与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联结”。当我们向他人伸出援手时,不仅帮助了对方,也在彼此心中种下了信任与爱的种子。一个微笑、一次援手、一笔捐助,看似微小,却能像涟漪一样扩散,让冷漠的世界多一份温暖。正如圣保禄所说,“藉着这次供应的证明,他们必要因你们而明认和服从基督的福音,和你们对他们以及众人的慷慨捐助,而光荣天主;同时,他们也必因天主在你们身上所赐的鸿恩,而为你们祈祷,而向往你们。感谢天主,为他莫可名言的恩赐!”(格后9:13-15)。这种“供应、捐助和分享”,正是人际关系最美好的状态——彼此扶持,互为依靠,荣主益人。
最后,是精神的超越。“天主爱乐捐的人”,本质上是在引导人追求与“神性”相通的境界。这里的“神性”,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力量,而是指人心中最本真的善与爱。当人以喜乐的心施与时,他便活成了爱的载体,将神圣的善意带入了平凡的世界。这种超越,不依赖于宗教的仪式,而源于内心的觉醒——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光,照亮他人。
结束语
圣保禄宗徒的教导,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施与行为背后的心灵真相。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施与,是心灵自由的表达,是超越功利的喜乐,是生命本质的回归。“天主爱乐捐的人”,实则是在呼唤每一个人:放下对物质的执着,以真诚的心拥抱世界;在施与中破除自私的壁垒,在分享中体会生命的丰盈。
无论是信仰者还是非信仰者,这份启示都具有永恒的价值:施与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我们给出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在施与中成为了怎样的人。当我们能以喜乐的心“照心中所酌量”去付出时,便会发现,施与不是消耗,而是滋养;不是失去,而是获得——获得一颗更柔软、更开阔、更贴近生命本质的心灵。这,或许就是“乐捐”带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