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巴尔托利《耶稣会史:中国卷》研究


2024-08-01 14:42:20 作者:​邬银兰 来源:信德网

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以利玛窦、罗明坚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中开创了“文化适应”政策并将之付诸于实践,中国天主教会得以发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耶稣会在远东传教中采用的文化适应政策遭到了来自其他修会的质疑,同时,耶稣会内部发展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问题。为了捍卫耶稣会在远东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同时宣扬耶稣会在远东传教的成果,1663年,耶稣会官方史官巴尔托利(Daniello Bartoli,1608—1685,中文又被译写为“巴笃里”、“巴托利”等)在罗马出版《耶稣会史:中国卷》 (Dell’Historia della Compagnia di Giesv, La Cina, terza parte Dell’Asia, 1663)。巴尔托利是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意大利散文的但丁”。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文学的角度对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耶稣会史:中国卷》是研究16—17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文本”, 徐宗泽、方豪等学者都利用过这部著作,比利时学者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则称其为“最著名的一部书”。意大利学者马西尼 (Federico Masini) 和白佐良 (Giuliano Bertuccioli, 1923—2001) 认为,巴尔托利“对中国及其国民以及耶稣会神甫所完成的事业的描述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国内学界对这部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将从这部书对16-17世纪中国天主教会史研究,以及中国(浙江)天主教会形象在海外构建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 耶稣会史官巴尔托利生平及《耶稣会史:中国卷》成书背景

二. 《耶稣会史:中国卷》

1. 版本情况

2. 主要内容

3.史料价值

三. 巴尔托利与17世纪中国礼仪之争

四.巴尔托利对耶稣会在华传教史几个关键问题独特论述

   1. 关于1616年金尼阁罗马报告以及耶稣会中国副省独立问题

   2. 关于入华耶稣会士改穿儒服问题

   3. 关于卜弥格使团问题

 五.巴尔托利笔下的16-17世纪浙江天主教会以及教友

 六.结语

本文标题:巴尔托利《耶稣会史:中国卷》研究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