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穷人就是基督


2006-07-19 09:50:07 作者:Kathryn spink 来源:信德网

    一.爱就是解除耶稣的干渴:德肋撒修女曾经形象地描述了基督与穷人的关系:“基督存在于饥饿者身上”,我们帮助饥饿者,就是“满足上帝对我们的爱”。她认为,爱德修女会的目标是“解除耶稣的无限干渴,他是为了爱心而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一个普通的目标,但其中所体现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该团体的每个小教堂都书写着“我口渴”。那些响应解除干渴召唤的人,除了遵守贫穷、纯洁和服从等通常的宗教誓言外,还需遵守第四个誓言:“全心全意地为穷人中最贫穷的人提供无偿的服务”,他们被称作“爱心传教士”,天主之爱的传递者。她确信,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说“我口渴”的时候,正表达了上帝对人性复归的渴望。天主曾被人类抛弃,穷人也遭到社会的抛弃,因此,天主把自己看作需要帮助的穷人和受难者,正如《玛窦福音》所说:“我饥饿时,你给我食物;我口渴时,你给我水喝;我是个陌生人,你却欢迎我;我赤裸着身体,你给我衣服穿,我生了病,你来帮助我,我进了监狱,你来看望我。”因此,天主的干渴实际上就是对爱的渴望。
    爱德修女会的成功给政府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给德肋撒修女写信,请求她帮助训练政府的社会福利人员,希望她能和大家分享秘密。他们以为,这个秘密一定是某种新颖、先进的方法,可以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入门的钥匙。但在德肋撒看来,她们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对穷人的关心和对穷人人格的尊重,“饥饿的穷人需要面包和米饭,同时也渴望爱和圣徒;饥渴的穷人需要水,同时也渴望和平、真诚和正义;无家可归的穷人需要用砖砌成的安身之处,同时也渴望一颗理解、包容和爱的快乐心灵;衣不蔽体的穷人需要衣服,同时也渴望得到尊重和同情;患病的人需要医疗服务,同时也渴望得到温柔的抚摸和温暖的笑容。”

    二.对穷人的关怀不以是否皈依天主教为前提:德肋撒修女对穷人的关怀,仅仅因为“穷人就是耶稣”。她建立濒死者收容所的意图,是希望这些人死得有尊严,而并非像某些人所猜想的那样,是企图劝说印度教徒皈依基督教,或者要他们以认可基督教义,甚至罗马天主教义来换取食物和庇护所。德肋撒认为,信仰只能是“因仁爱而带来的心灵转变”,而为了一盘米饭而放弃原来的信仰是可耻的。所以,收容所允许人们根据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或者其他宗教信仰所规定的那样死去。那些贫病交加的人,从大街上捡来的乞丐、被家庭拒绝的麻风病人以及医院不愿接纳的濒死者被送到这里后,不但得到了饮食、清洁和休息的地方,而且那些能够治愈的人得到了医疗,那些没有治愈希望的人,也得到了尊严而死的机会:修女们为印度教教徒的嘴唇洒上恒河圣水,为穆斯林诵读《古兰经》,为基督徒做圣礼。这样做,在德肋撒修女看来,就是要“让那些像动物一样生活的人们像天使般死去,在仁爱中离开。”一个一生中从未睡过床的老人,临死前抓着简易床架的金属边沿,快乐地微笑着说:“现在我可以像个人那样去死了。”

    三.贫穷不仅是物质贫乏,也是精神贫困:特蕾莎修女发现,不仅第三世界国家有穷人,发达国家也有穷人。英国有贫民区、乞丐、酒鬼、吸毒者、遭受挫折的人和脱衣舞俱乐部,露宿街头者和无家可归的人蜷缩在纸板箱中饱受寒冷,而穿着体面、保养很好的年青人当着她的面服下了过量的毒品,她感叹,“伦敦人向印度捐献物品,而伦敦的妇女冻僵了竟然无人过问!”然而,她感触最深的还是富裕社会的精神贫穷:“这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没有人挨饿,但却存在着另一种贫穷,那就是精神贫穷,人们感到孤独和无用。”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比麻风病和瘟疫更可怕的疾病,那就是冷漠、自私、不关心他人、精神空虚、孤独、感到自己没有用,它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对很多人来说,被家庭遗忘的痛苦比身体的伤痛更难以忍受。在伦敦东部政府建造的房屋中,居住着很多从精神病医院出来的病人,其中一些人生活上不能自理。修女们注意到有位老年妇女的家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但她却拒绝任何人进入她的家。最后,一位修女强行把脚迈进了门里,她才不得不让修女们进来。她们发现,房子里的马桶堵住了,满地都是粪便。修女们借来铲子打扫,整整装了五口袋。当她们忙着清扫时,老妇人问:“你们不嫌弃我吗?”原来她不让人们进她的家,是怕别人嫌弃她。在欧洲其他城市和美国,表面的富裕背后同样隐藏着精神上的贫穷。认识到这种严酷的事实后,爱德修女会的修女们为精神空虚的男女们开办了感化院,她们帮助孩子,走访老年人和孤独的人,鼓舞受到挫折的人,看望病人,慰藉人们不愿提及的痛楚,安慰那些感到没有用的人。她们现在意识到,感到自己没有用是最严重的疾病。这些人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上的穷人。
    富人要帮助穷人,穷人也要拯救富人:特蕾莎修女不希望人们相互对立,而是希望人们相互沟通和帮助,认识到对方的长处。许多人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穷人是靠了发达国家的援助才能够生存,特蕾莎则指出,穷人身上也存在着富人中所缺乏的东西,即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她说,“美并不在于贫穷本身,而在于在贫困面前,贫穷的人敢于微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并不喜欢饥饿、衣不遮体和穷困潦倒。但我敬佩那些不畏困难,敢于面对贫穷而微笑的人。我敬佩他们热爱生活的勇气,敬佩他们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能力。我曾给一个孩子一块面包,看着他一口口细嚼的样子,我想他感觉这种吃法一定非常香甜。当今世界,人们每时每刻都为自己的房子和金钱而感到忧虑不安,而那些贫穷中最贫穷的人却无此烦恼之忧。穷人拥有世界赋予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但不幸的是我们却排斥他们,像垃圾一样遗弃他们。”     吴乃华/译

本文标题:穷人就是基督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