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德钦茨中村传教士


2006-07-10 09:10:15 作者:稻糠 来源:信德报(第270期)

    一百多年前,两个法国的传教士骑着骡子或驴沿着“茶马古道”逶迤来到德钦升平镇,他们没有继续向西北进入西藏,而是由北向南转去了维西方向,他们的目的地是距德钦县城90公里的燕门乡茨中村———一个隐藏在香格里拉澜沧江峡谷里的彼岸小村。
    但是,当稻糠来到这个曾经远离文明、人烟稀少的澜沧江大峡谷,站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今退尽铅华的茨中村教堂的破落庭院里时,悲壮和英雄色彩扑面而来。
    茨中是稻糠这次滇西北行程的最远端,也可以算是终点,在原来的计划中,只要到了茨中,此后的旅行都变得可有可无。德钦升平镇到茨中的公里里程并不算远,但是道路奇差、奇险。稻糠拥挤在破旧的中巴里,随着车子沿着澜沧江河谷前行。许多时候从车窗往外看,根本看不到路基,笔直下去就是陡坡接着浑浊的江水,如果车子一个闪失滑下路面,恐怕连尸骨都找不到。稻糠坐在车子里惴惴不安。


茨中村远眺

    由于塌方,原本3个小时17块钱的车程被分成四截,上上下下换了四辆车,多花了近一倍的车费和时间后,稻糠才终于到达茨中村。茨中村位于澜沧江河谷,海拔低,小麦和水稻可以轮作,堪称德钦的粮仓。稻糠到达的时候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由于海拔不同,山坡、山脚梯田里的麦子呈现出斑驳丰富的色彩:葱绿的,青黄相间的,金黄的,在大山大河的背衬下秀美而壮观,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
    房东刘文高老师是附近一所小学的校长,三个孩子都在德钦以外读中专或大学。三层的藏式木楼收拾得干净利索,虽然陈设和布局依然是藏族特色,但他们的生活已经很汉化了,自来水、液化气、全套的家电、交流起来毫不费劲的普通话……
    刘老师说自己原来其实是纳西族,小时候还看到过村里穿长衫祭天的仪式。茨中四周的村寨却都是藏族的,后来随着交流、通婚的增多,现在村民填表时户籍上全改成藏族了。刘老师现在还听得懂纳西话,但除此之外,家里已经没有什么痕迹和纳西有关了。
    最让稻糠惊奇的是刘老师家的液化气,绝想不到偏僻如此的茨中村会用上煤气罐。询问后知道,这来之不易的煤气是在400公里外的下关换的,几个罐子轮着用,用完了就托村里跑长途的司机带到下关充气。在村中心区120多户,用上液化气的不足5户。稻糠没想到随便进入的刘老师家在村里能有这样好的条件。
    和德钦另一个有名气的村子———冰川下的明永村相比,虽然茨中村的交通条件更差,通电时间更晚(茨中直到2000年3月才通电,而据明永村活佛白玛定主讲,他1977年来到的时候就已经有电了),但茨中村开放和文明的程度却超出很多。不用比较刘老师家和活佛家的卫生条件(稻糠在活佛家钻在睡袋里还是被跳蚤咬了一身包),茨中村饮用的是经过净化的村级自来水,而明永村是用露天引水渠里颜色浊青的冰川融水。在茨中村随处可见拿着书本温习功课的学生,村里小学的教室在晚上也灯火通明,学习气氛浓厚。而在明永村条件最好的活佛家,大儿子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去为游客牵马,小女儿干脆就没上学。
    巧得很,稻糠后来回到丽江住在祥和院赵老师家,在中甸、德钦工作过的赵老师碰巧在茨中干过工作队,负责接管法国传教士当年种下的葡萄园,也认识刘文高老师。“刘文高的父亲以前是当地的头人,他哥哥在县里做过官,家里很体面的。”怪不得刘老师的三个孩子都能在外面上学,怪不得刘老师家用上了液化气,怪不得刘老师第二天送稻糠去车站,随便就叫了个小伙子帮稻糠背大包。
    据赵老师讲,他们当年在茨中工作队的时候,村里还有不少叫玛利、保禄的,都是当年传教士留下的痕迹。稻糠想,如今的茨中村相对其他村落更开放更文明些,这应该和当年传教士的开化有一定关系吧。
    来茨中的游客全是冲着教堂来的。现在茨中村的布局基本以教堂为中心,旁边是一所很像样的小学校,学校和教堂之间是村子的主要通道,楼房院落分布在街道两侧,再向外便是欣欣向荣的田地和水渠了。茨中教堂并不是一座典型的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堂,她没有刺破蓝天无限接近于上帝的尖顶,她有着一个中国古典的阁楼式屋顶,远看像哪家庄园的观景塔。


茨中天主堂

    茨中教堂的中国风格是有道理的,其实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盖起的几千座大大小小的教堂绝大多数是走了样的。太洋气太正宗的教堂建筑和中国老百姓有距离感,对传教不利;再说,中国工匠在施工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熟悉的手法、工艺进行处理,走样不可避免。
    这有点像当时的外国传教士,洋身躯外包装着中式的外衣。英国著名传教士戴德生曾讲道,穿中国布袍、吃下层人民的食物,说当地方言或北京官话是多么有利于他传教:“若不是因为我们改穿中国服装,便决不能像这样深入民间。”法国传教士把茨中教堂的钟楼设计成中国式,正是出于戴德生的上述理由,出于同群众打成一片的社会心理。
    在藏传佛教的腹地传布天主教无疑是艰难的。当时的传教士开展工作的常用手段是“医学布道”和热心赈灾———这也是最能接近群众并被群众感激的方式,不少传教士在来中国之前会专门去学习医学。当然,这只是一种传教的手段。上面提到的戴德生还曾写到:“若是用医疗工作去代替福音的传讲,这将是极大错误。如果我们用学校或教育去代替圣神的能力来改变人心,这将是极大错误。”
    错误终究不可避免,19世纪末,排教运动席卷而来,由义和团点燃的愤怒之火直接燃向外国传教士、外交使团、中国教民和几乎所有的洋人。1905年7月德钦县茨中村天主堂被毁,同年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就是在1905年重建的,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教区主教教堂。

小提示
  茨中村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德钦县的燕门乡,紧邻澜沧江。茨中海拔不到2000米,气候温和,堪称德钦的“粮仓”。早晨从中甸香格里拉乘班车去德钦县城升平镇,再换车去燕门乡,顺利的话,当天傍晚可到茨中村。
  茨中村不大,没有专门的旅社,可以食宿于条件较好的村民家中,第二天一早可搭班车去往县城升平镇,没有太多的交通选择。或可以从茨中往南,去维西和怒江方向。村民主要是藏族,但通晓汉语,文明程度较高。
(摘自
http://www.ctestimony.org/2003/20031212.htm,本文有删减。)

本文标题:德钦茨中村传教士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