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韩巨堂神父访谈


2006-04-24 11:32:16 作者:秦北 来源:信德报(第263期)


洞儿沟天主堂

  记者:作为太原教区开放后第二批祝圣的司铎,请问当初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的您是如何走上圣召之路的?
  神父:在我10来岁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当时,宗教活动是被禁止的。那时我和奶奶一起生活,当时很多与教会生活相关的圣物都被没收了,但奶奶偷偷地保存了一小瓶圣水,她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珍藏着圣水,她对圣水的尊敬、珍爱直接影响了我的信仰的生活,直到现在。她那时也常常给我讲述一些关于圣召的事情。奶奶的信仰影响了我对天主圣召的回应。因此,我在1982年就向教区提出修道申请,希望教区批准我修道。1984年年底我进入修院,1990年7月毕业。
  记者:神父作为中国教会开放后早期祝圣的司铎,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当时青年司铎们的工作情况?
  神父:可以。总来的来说,就中国教会而言,解放后祝圣的第一、二批司铎是“硬件建设的建设者”,因为开放之后的中国教会是百废待兴,而一些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神父因多年的牢狱之灾,好一部份神父已集劳成疾。因此,当时的教会也急需新祝圣的神父,当时新神父们的工作主要是落实教产,修建圣堂。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开放后到目前为止,是最辛苦的一批神父。
  记者:听说神父刚刚从红沟堂区调过来,神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在那边的工作情况?
  神父:我在那边工作的时候,堂区的青年基本上都在外地或太原市打工,村里的青年人非常少。所以我在红沟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培育孩子们的信仰。关于孩子们的掊育工作,我的方式是:村里所有的男孩都是辅祭班的成员,有40多个孩子,我从辅祭的角度培育他们,每个主日都集中学习。我们把孩子分为5个小组,每天由一个组辅祭。女孩子都参加读经班,读经班有30多个女孩子,也分若干个组,每天由两位小孩“值日”,一个读经、一个读信友祷词,主日时有3个孩子“值日”,大瞻礼时多一些。同时,我也对红沟、王家脑两座圣堂进行修复,并相应地举行了120周年、70周年庆典。关于红沟,去年“信德”上有报道。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传教工作中,有没有什么事对您的信仰生活有较大的触动?
  神父:有!我在红沟任本堂的时候,堂区下辖坪塘凹、王家脑两个小堂口。其中王家脑堂口的经济条件与教区的其它堂口比,不是太好,教友们的生活比较困难,堂口也没有活动经费,因为这个堂口距板寺山不远,堂口的教友每年都给板寺山做奉献,出义工修路。因此教区每年给这个堂口1000元活动经费。去年是王家脑建堂70周年,我们对圣堂进行维修,但堂口没有经费,教友虽然困难,还是很踊跃地捐款,尤其是王家脑嫁出去的姑娘们,听到圣堂维修需要经费后,好多都专程赶回村子捐款。捐款最多的一位是20年前嫁出的姑娘,她回村捐了2000元;还有一位嫁出去3年的姑娘捐了1000元,她特意告诉我,不能对别人讲,怕其它的姐妹有压力。就是说王家脑的姑娘特别地爱自己的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她们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非常好,但她们却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来帮助“娘家”,这一点对我的触动非常非常地深。
  记者:作为洞儿沟的本堂,请神父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洞儿沟堂区的情况。
  神父:我们堂区有闻名全国的七苦圣母山,也是亚松大圣女的第二故乡,这里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亚松大圣女的故居,每年都会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友到七苦圣山、亚松大故居朝圣。因此堂区接待组的工作是非常地忙,尤其是夏季。
  洞儿沟教会已有240多年的历史,现有教友1500多人,1939年时重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圣堂,当时村里只有300多教友,因此那时重建的这座圣堂,已不够现在的1500多教友使用了。根据前任本堂梁神父的计划,我们将会在现在圣堂的南边购地5亩,重建一座更大的圣堂。同时将保存现在这座小圣堂,以供日后到此朝圣的教友们朝拜。

本文标题:韩巨堂神父访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