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唱、做
2018-01-11 13:57:15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7年12月24日,46期(总第750期)
近年来,圣经学习已受到普遍重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班也如雨后春笋、连续不断、红红火火举办。一些能讲会讲的“传道员”“授课老师”也随之应运而出,四方奔走,带领学习,这种积极热情的场面实在令人欣慰。但通过实际考察发现,其中的“模式”“套路”都离不开手舞足蹈的歌唱、肢体语言、“鼓掌高呼”等环节。而一些通讯员在报道此类新闻时也常以“寓教于乐”“被圣神感动”、“教友心灵普遍得以提升”“收获满满”来形容。然而,真正的心灵提升与感动是以具体的善行来体现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实际的善行,忽略实际的哀矜、施舍、救助,再轰轰烈烈的“堂内活动”也只能是 “故弄玄虚的“花架子”。学了几篇圣经,记了一些信望爱的常用术语,自认为已获得了丰富的圣宠与救恩、或者已具有了相应的德行?这算不算盲目乐观?难道天主只欣赏我们的唱歌跳舞?因此便能感动身边那些因着生活艰辛而愁眉苦脸的人跟我们一起欢乐鼓舞自我陶醉吗?
古语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名言,若按褒义理解,则强调读书该读圣贤书而且还要专心致志,不要被外界的闲事或错谬理论所干扰;而不同的说法却是,如果只关心书上的东西,不关心实际生活,不关心他人的疾苦危难,读得再多,究有何用?圣贤也绝不会让人只是“独善其身”而不“兼善天下”。按照信德的观点说,凡我们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人地事物都是天主借以测试我们心灵美丑善恶的考卷,看我们是否能将真善美爱落实到具体的“救死扶伤、济贫助残”上。
教宗方济各在5月6日接见宗座坎帕尼亚修院的师生时,也曾非常风趣地对他们说:“你们不可成为一部词典”。言外之意就是让他们不要停留在“死知识”上,而必须“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理论全部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接着还说:“修生必须培养与耶稣的友谊,尤其应该以爱穷人为先。”这也足以说明实施善行的重要性。正如耶稣所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而天父的旨意就是让我们像救主耶稣一样“牺牲自我”、“舍己为人”,尽力为那些瞎子聋子瘸子等弱势群体服务,为其排难解忧,而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让人惊奇的理论知识。
我们的避静、讲座、学习班、朝圣、参观、金庆、银庆、堂庆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层出不穷,但实际的访贫问苦,救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兄弟姊妹的善行却更重要。面对那些啼饥号寒,遭遇灾难的边缘人士,有些人熟视无睹、我行我素,“高枕无忧”, 局限在固定的小圈子里,又唱又跳,自娱自乐,这能说是福音精神?每一件令人揪心的灾难痛苦都有其复杂性、时效性,我们究竟从内心深处关注过没有?难道别人的忧愁疾苦病痛与我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只求自己的平安喜乐?合乎耶稣的圣训吗?一个丝毫也不关心他人艰难困苦疾病灾殃的人,能称为名副其实“上爱天主、下爱众人”的基督徒吗?
我们究竟为当下发生的灾难和陷入痛苦的人祈祷过没有?作为一个自认为有爱心的人是否能像教宗那样及时关注伦敦居民大楼火灾及葡萄牙森林大火中遇难的民众而为他们及亲人求主怜悯抚慰?教宗对朝鲜半岛局势、俄乌局势、巴以局势、埃及、叙利亚局势及偶发的战事、重大自然灾害与流离失所难民的关注都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也该积极关注并为之热切祈祷的内容,我们不能仅仅为自己得益处,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意愿而祈祷。
曾在网上看到署名“李晓”的一篇文章名曰:“在我人生的下半场”,而对作者的反思及悲天悯人感悟非常敬佩,因为他能由自己的舒服中洞悉他人的疾苦。由下面的文字,我们即可管窥到他的慈善心态:“尽管在这个国家的报刊上我发表了很多文章,但那都是一瞬间的烟花。有一次,我从一个垃圾站旁路过,正好看见一张发表了我文章的报纸,被一个拾荒的老人用铁钩钩到竹筐里。老人在风中翻飞的白发,远比我的文字沧桑得多。”如此恻隐之心确实让人感动。
作为常常高喊有爱心的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周围人群的饥寒冷暖,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将处于饥寒交迫的底层民众、边缘人士从无法摆脱的困境中拖出来,使他们不再饱受苦难厄运煎熬,这才是信仰真谛,是教会始终应该重视并持之以恒的“当行之道”,这才能体现“天主是爱”的真理,体现耶稣甘做“除免世罪天主羔羊”的崇高精神。
罪就是对别人痛苦灾难的漠视、不疼不痒、毫不关心。社会上那些讽刺极端自私自利而对他人疾苦视而不见的人是“能说会道的演说家,只说不做的理论家”;“说的头头是道,非常玄妙,但自己所说的,自己一样也做不到!”而这些顺口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绝不能成为教会一幅漫画中的角色:“说得好!唱得好!跳得好!但做得却实在不好!”
愿我们教友常常从天主圣言、圣体圣事及每日的祈祷中汲取爱的力量,去关怀身边的人,也去关注社会上的弱势人群,尽可能的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帮助,以实际行动使信仰生活做到信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