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
2017-08-28 11:31:59 作者:尹士就 来源:《信德报》2017年8月6日,29期(总第733期)
偶然一次,看到一家三代人用餐,饱餐之后,桌上还剩下几块鸡肉。婆婆说“放进冰箱,留明天吃吧!”媳妇说:“别留了,一人一块把它吃完!”孙女说:“这么饱怎么吃,倒掉好啦!”
几句简单的话,却清清楚楚地显现出三代人迥然不同的价值观。
婆婆那一代,经历了烽火连天,三餐不济的日子,碗里每一粒米饭,粒粒皆辛苦而来的,暴殄天物,天理不容。媳妇这一代,既尝到“家无隔宿之粮”的绝糟之苦况,又靠自己拼搏换来了好光景,骨子里还有一米一饭来之不易的习惯,所以她不会轻易糟蹋东西。到了孙女一代,生于国泰民安的年代,父母为她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独生子女,不是公主,就是王子,节俭勤劳已是个陌生的名词。
三代人的价值观如此大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信仰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用心观察,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
堂里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太,无论遇到怎样恶劣的天气,她总是拎着一个包,早早走进教堂,点了圣水,跪在跪凳上,从包里取出老花镜、念珠、祈祷本。当教堂集体祈祷或唱歌时,她随着大家诵祷或唱歌,从不东张西望。弥撒结束后,还跪在原来的位置,可能是要念完还没有完成的个人祈祷文,我对她十分敬佩,但对她了解很少。
某个主日,弥撒即将开始,老太的身边来了一男一女,老太向他俩微微点了点头,那个中年妇女跪下画了个十字,而那男孩则坐在长椅上,拿出手机开始玩。老太斜着眼,隔着那个女的,目光投到那个男孩的身上,显出无奈的表情。领圣体时,老太和那个女的都叫那个男孩到神父跟前请求祝福,但他不理不睬,老太的脸上有点不悦。
弥撒结束,我刚走出堂门,就看到老太迫不及待地教训刚才那二人,原来挤到老太身边的那个妇女是老太的女儿,男孩是老太的外孙,二十几岁,已在一家公司上班。
老太对女儿说,我在堂里等了你们好久,你们怎么要等到弥撒开始才赶到。女儿回答说:“这叫时间观念强,准时上班。况且(指着儿子)他要睡懒觉,再三催他劝他才来的。”外孙则说:“今天我已来了,怎么还要说三道四!”
三代人的对话虽很短,但也反映出当今教会中的信仰传承问题。
老太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历过信仰的风风雨雨,有教堂没有神父,有神父却没有教堂的时代,老太的信仰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倍加珍惜。现在有了神父,教堂里设施齐全,特别是后者都是老教友无私奉献,跑穿鞋底,磨破嘴皮,争取来和亲手建的。教堂是信友们的家,天主就住在这个家里,所以当儿女的该有一颗孝心常去看看,听听天主的教诲,向他倾诉自己的心声。所以即使年老力衰,她都要克服困难,每逢主日瞻礼早早来到教堂。
和前面所讲的鸡肉故事差不多,女儿的信仰经历了教会的动荡和复兴两个阶段,长到十二三岁才见到教堂,看到神父,在父母的教育下,领了洗,但信仰只有一点基础,并没有成熟。当老太提醒她上教堂时,她还能接受,但从她“准时上班”的话来看,她认为只要进堂赶上弥撒即可,和上班报到别无差异。
因为家庭信仰传承的缘故,那个外孙小时候也上过要理班,但由于家庭信仰氛围不足,信德的根基没有扎深。就如一粒种子撒在荆棘里,或贫瘠的土地上,任凭杂草丛生,飞鸟啄之,缺少管理,结果有播无收。
随着岁月的流逝,三代人的角色中,中间一代责任重大,一般来说,价值观和信仰观的滑坡都出现在中间一代人身上。
当然,在教堂中能出现三代人的身影已可点赞,因为我看到了更多的人孑然一身来到教堂,他(她)们的后代都成了信主的局外人,实在令人焦急和痛心。其实我们老一辈,内心对子女的信仰都很重视,同时也很担心,唯愿求主恩赐孩子们能保持信仰,因为孩子们的热心敬主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和最大的慰藉。
除了特殊情况外,大多数人都要当父母的,我曾在教会书籍中看到四句话,觉得很有道理,现赠送给天下当父母的,即:“儿女的心灵纯洁,操在父母手中;儿女的经言要理出在父母口中;父母的思言行为,映在儿女眼中;父母的信德生活,嵌在儿女心中。”愿我们的下一代能青出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