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意义都包括什么?(四)
2015-09-14 14:10:30 作者:凌阳 来源:《信德报》2015年9月10日,34期(总第644期)
四、“福传”是基督徒的使命
传播福音是教会的本质,作为教会的肢体,是每个基督徒不可推卸的使命。当年基督不仅仅派遣了十二宗徒,也派遣了所有愿意跟随他的人“向一切受造物宣讲福音”。“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9:16)宗徒们是为了尽此使命(谷16:15;罗1:1),事实上,他们也负起责任,勉力善尽此一义务(宗4:20)。圣保禄以自己为“福音”的仆役(哥1:23)和天主“福音”的司祭,认为自己的使命,即是使外邦人以信仰归向天主,“经圣神的祝圣,成为可悦纳的祭品。”(罗15:16)。
除宗徒们外,在教会内很早已另有些人蒙受神恩,专门尽此“福传”的义务(宗21:8;弗4:11;弟后4:5)。“梵二”也特别强调“教会及其所有成员的传教工作,首要的就是以言以行向世界宣扬基督的福音”(《教友》6)。基督徒除了进堂祈祷、参与弥撒、避静默想等的责任和功课外,生活之中,还负有福传的使命,在我们的家庭、邻里、团体,以及工作场所向人们传扬福音,让还没有接触到或远离教会的人,聆听到天国喜讯,走向基督。引领世人得知基督在生命转弯处等待您,要赐下平安及永生的盼望。
教宗方济各在接见了由菲西凯拉总主教率领的出席圣座新福传委员会大会人士。教宗最后强调“父母要做最早的要理教员,以言以行在家庭中成为信仰的最早教育者。”因此,作为普通教友,除了走向社会人群,活出福音精神,家庭福传也十分重要。基于过去的经验、或是主观的成见,不少人认为向家人传福音是很困难的,宁可向其他人福传,甚至会说:“向陌生人传福音比向家人福传更容易!”,但是这纯属一种错觉,基于对家人的厚爱及关怀,相信我们还是会用尽全力将福音的喜讯传给他们。假如我们的家人已全是教友,我们就可转移目标,向我们的亲戚福传了!
一是夫妻间对另一伴的福传。信仰需先与生活结合,活出基督的善表,才是带领另一伴的要素。因为彼此生活在一起,你的一切言行都被看在眼里,若有不当,信天主有比较好吗?的问号,会随之而起。这已不是单纯用道理可以解释说明的,而需省思自己的言行是否作了反见证,影响到另一伴慕道的心志。我们要让别人在我们身上看到我们是真正的基都徒,才是福传最好的见证与引导。
透过读经、祈祷与加入信仰团体,改变自己,在不断成长,内圣外传中让另一伴认同,再借由“团体的力量”邀请参加活动、讲座、来家中作家庭祈祷或读经、特殊节庆邀请参加主日弥撒……,制造团体与另一伴的接触与互动的机会,换个角度处理常有意外的功效,初期接触时应不主动谈及“福传”相关话题,先与对方做朋友,待适当时机再分享自己的信仰见证。把握“婚、丧、喜、庆”机会福传的契机,在特殊的日子常有不同的思考、反省与触动,透过教会礼仪的媒介,制造碰触到信仰的机会;参加“夫妇恳谈会”,增进经营婚姻与家庭的能力,进而在信仰的道路上成就婚姻灵修,达到圣化的幸福婚姻及信望爱的福传家庭。
二是对孩子的福传。子女的信仰若没有在孩童阶段悉心处理,待长大成年后,越晚将越难引导。我们的生活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判断、决定(无形的智慧资产),是藉由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用各种方式、言行、教导、分享“传递及传授”给下一代。“信仰”也是如此。
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务必与子女培养“以爱的信仰”为基础的亲密关系并以“善言善表”作为榜样,守瞻礼主日、参与教会活动、奉献时间为主服务,让小孩自幼即习惯在教会中成长。自幼参加主日学与教会营队活动更是培育子女的必要行动,让子女经常有机会碰触到天主,感受到天主的爱,与主相遇的经验是在信仰之路上最宝贵的。
上了中学之后,除了如上所述的努力之外,同学关系的引导常常比父母还要强得许多(同学间影响力),此时就要多借助青年信仰团体的力量。对子女的信仰也会有所帮助。
若是子女已经成年,家长的影响力已非常微小,除了祈祷之外,可以视子女的兴趣或专长,请其帮忙教会团体或活动的短暂工作,想办法透过小团体的互动影响,逐步引导回到教会。
三是对父母亲的福传。生老病死虽是人之必然,但是当人年纪越大之后,也越会去省思身后之事,千万不要以先前的印象或经验,认为可以做、可以说的都努力过了,就放弃将父母亲领入教会。
有病痛的父母,要常怀爱心、耐心陪伴他们看医生、做复健,在陪伴时和他们聊一些教堂有趣的活动、信仰的故事。当然要先做他们信任的儿女。在庆堂或圣诞节、复活节聚餐时,带父母一起去参加聚餐。如果父母行动还可以,堂区有郊游时带他们参加,认识教友神父,或参加堂区的老人善会,邀请神父及教友来家中为他们祈福或弥撒。有关临终信仰问题,“要找对时机”问他们有关对“死亡”的看法及意愿。如堂区有教友的临终或殡葬时,像讲故事一样把教义中对死亡的看法透露给他们;或邀请观摩教会的殡葬礼仪,请他们表达子女要如何为他们准备他们喜欢的方式并传达一些临终安宁疗护的理念。
此外,当父母亲重病时,一定要更加的“祈祷、陪伴与关怀”,把握机会分享信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