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向一切受造物宣报福音(一)
2003-10-10 11:14:58 来源:信德报(第193期)
/>
编者按:
9月19日上午,本报在信德之家会客厅举办了一次福传座谈,邀请了十几位神长教友读者,就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福传事业畅所欲言,积极探讨福传大计。参与座谈者深为教会当前福传现状所忧,献计献策,谋求推动福传事业再塑辉煌。本报特辟专版刊载发言内容,以求力促福传。
但愿这次座谈能产生福传效果,使地方教会乃至每个堂区能行动起来,神长带动,教友行动,使福传事业掀起一个新高潮,让更多的人认识基督,归向基督。
/> |
张士江神父(信德总编):首先欢迎大家莅临信德之家!今天在座的既有来自福传第一线的神父、修女,也有从事与福传相关工作的同仁、朋友,还有热心关注福传工作的教友。我们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
为什么要举办这个座谈呢?第一,是一些神长福传的强烈使命感和他们的传教成功经验所促成。如在某地,几年内教友从几千递增到了近三万。在日前举办中青年司铎培训班时,好多神父要求我安排一些福传的题材,办班期间也邀请了基督教的朋友作分享。通过办班,很多神父的福传心火被点燃。如果我们更多的神长教友都能重视福传,积极参与福传,那么我们的福传队伍必将壮大,新福传将蔚然成风,福传的前景就会更为乐观。很多神父们提议成立“宣讲团”,哪个地方需要,神父就上哪个地方去,到一线宣讲,帮助地方教会的福传工作,这是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第二是最近两位新教友的分享和他们的关心,强烈地挑战了我们传统的福传方法和观念。9月15日“信德”的报道就是对他们的回应。来自成安的李玉铎弟兄最近给我写信,直言不讳,说这几年“信德”福传方面的内容又少又枯燥。他对望教者须慕道几个月才能领洗,而教友的孩子出生几天就领洗的传统提出了疑问。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疑问过这传统,认为理所当然,但新教友的感受却不一样,这值得我们反省吧。一个新教友那么关注福传,那么热心福传,又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我们应重视。另外,一对新教友夫妇给我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前几天大伟蔡岚夫妇俩带佛教的朋友来看我,他们都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也是新教友。大伟给我说,他们老家的村里几年前是3000:2,即3000外教人,只有他们夫妇俩是教友。而现在仍是3000:2,但那3000人都信了基督新教,包括他的父母。最近他听说,在他老家,不作基督徒好像就没有地位,被人瞧不起。他们夫妇感叹基督教的传教那么快,问我,为什么咱们天主教这么慢?给我震憾很大。所以,今天我们也把李玉铎弟兄和大伟蔡岚夫妇请来参加座谈。
8月份,新疆的王刚神父也就同样的问题两次对我说:“基督新教好的传教方法是现成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借鉴呢?拿来就可以用。”这次座谈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基督教有好多传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但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盲目地人云亦云,而要结合各地教会的情况和需要,学习那些有益福传的经验,扬长避短,发展教会。
第三,是“信德”的关系。作为办报人,我经常思考办报的方向,办报的理念。怎么服务好神长教友?怎么吸引广大读者?怎么满足读者朋友们的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在福传上发挥“信德”的作用,做好地方教会的桥梁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共同的任务。那么我们以座谈的形式对福传进行专题讨论,就是一个尝试。过去几年我们提供过一些大家关心的讨论题目,如“交通工具与福传”、“婚姻家庭”、“圣像本地化”等。一些读者做过热烈的讨论,但参与者不多,没能深入展开。这次我们以座谈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平台,就是尝试要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来面对新问题。我们办报应以灵活的方式报道读者的关心、教会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这么一个座谈与其说是我们的一个新举措、新思维,倒不如说是广大神长教友推动福传、关心福传、支持福传的一个结果。这是我们大家对当前教会福传所面临挑战的一个及时回应。因此,今天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教会福传事业献计献策。将来也希望读者以书面方式参加讨论。
/> |
董生平神父(石家庄教区):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到基督新教的福传,感到咱们天主教太落后了。光保教是保不住的。我觉得咱们神父也好,教友也好,每个人都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圣保禄宗徒说“不传福音就有祸了”,我们该常常记住这句话。咱们的老观念老传统好像只给教友们传教,只给教友们做弥撒,我觉得这种观念应该打破,确实应该打破。神父不是光管教友,而是怎么去发动教友去传福音,发展新教友。另一方面,我认为教会应该搞好基础建设,除了要有教堂,堂院里还要有几间房子作为基地去传教。另外教会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经济来传教,用经济来保证传教。基督新教印好多圣经、宣传册子、传单,咱们没有钱就不能做这些。再者,在咱们这个国家里,在保持教规教义的情况下,应该明智地与政府合作,咱们应该在中国站住脚,不管跟谁都能打交道,交朋友,办好教会。
/> |
郭永胜教友(西安华亚电子公司董事长):我是商人,走遍全国感觉找一个天主教堂很难,我常感到很难受。到某大城市,向出租车司机咨询,司机就把我拉到了基督教堂。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天主堂,教堂大门却紧关着,结果没能进去,使我感到终身的遗憾。还有一次,教堂的看门人把我的圣名问过以后才只让我到院子里看了看,没有让我到堂里面去。我到欧洲和东南亚时,一定要到教堂去。在欧洲,所有的教堂都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在新加坡,敞开堂门欢迎来客,堂里的圣物组有五六间房子那么大,在教堂后面的一个房间里,供大家用的圣经、圣书非常多,我还带回来一些。后来我看到“信德”上有人呼吁向外打开堂门,我也在西安不断地呼吁,现在就好一些了,因为以前西安市的教堂即便是过主日,堂里也只开个小门。
另外,我觉得我们教会的门槛太高,外教人想领洗很难。我想是否应该让他们先进教,然后再慕道,再接触我们的分享和圣经,这样就可以坚定他们的信念。如果开始门槛很高,就不利于福传。再一个,我提一个建议,就是对神父的福传成绩进行考核,就像政府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一样。神父你自己传了多少新教友?而且你传的对象应该是文化层次高的人。我接触了一些领导,他们对教会非常感兴趣,每年我送他们教会的挂历他们都十分欢迎。特别是现在的形势这么好,我们要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去福传,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中国入世与世界接轨对我们福传非常有利,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教会还要在社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做些工作。拿我来说,尽可能用资助社会群体来宣传福音,让他们认识我是一名天主教徒。因为给外教人讲是有难度的,教会应该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作为福传的切入点。如果单纯地给外教人讲道,他不一定听得进去,因为他原来的观念和认识对教会都有点抵触情绪。
希望发挥全国各地的教友企业家的作用,多搞慈善事业,出资支持福传。
/> |
李玉铎教友(河北成安一中教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教会让外教人看不看得起,就看教会发展不发展。传福音不能不讲方法。如果神长一味地呆在教堂里,什么也不去想,不祈求天主开启智慧,那样的话,教友的数量只会往下减,而不会往上涨。现在都讲富,如果让外教人看到“进天主教能富”,外教人也会踊跃领洗的。我们的教友都很富有了,那外教人就会有“进天主教能富”这个感觉,他就会愿意领洗。而如果天主教教友都是穷得不得了,从世俗的眼光,在外教人看来,天主教就不值得信,因为信天主教就要受穷。所以超性的、世俗的我们都要关注。神长不能只是堂上讲道,而要更多地深入实际,关心教友们的各种需要。神父就如“火”,教友就是“柴”,柴需要火来点。所以我觉得福传还需要神长带头,神长应该想办法去激发教友,而且神长必须做出表率。比如有一万教友,其中若有一半人动的话,那可不得了。我想如果全国教会都进入一个传教快速发展的时代,全国都动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个福传大车一开动,那就不得了。如果神长的思想左摇右摆的,教会就发展不起来。
/> |
米金爵神父(邢台教区):第一,我觉得现在中国教会的福传思想观念需要改变,首先就是神职人员的观念需要改变。真正有开创精神的神父现在还是很少。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五甚至是百分之九十八的神父受的教育还是老神父们30年代的神学教育,思想观念即便不是三四十年代的观念,也不过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观念,谈不上是新世纪新理念。过去的思想观念就是守着教友,把罪人劝得回了头,把冷淡的劝得热心了,应该说好一点的、有责任心的、热心的神父,有传教心火的神父也就是做这些工作。也就是说,不管做了多少工作,还是“守着鱼缸里的这些鱼”。没有真正做到圣经上说的“渔人的渔夫”,没有引进来“新鱼”。可是圣经要求宗徒的就是作“渔人的渔夫”,也就是说去引领一些“新鱼”。我觉得神职界的观念改变了以后,第二步才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领外教人进教。思想观念不改变,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老方法上。
第二,我觉得为了真正地做到向外传,单凭神职人员的力量不够。郑瑞平神父在这方面比较有创新,就是培养骨干教友。一个神父要想往外传福音,手下至少有五六个给你帮忙的教友,成为你的左膀右臂。真正做开这些工作以后,就不是五六个骨干了,而是越来越多。
第三,营造传教的气氛。这些年来我在农村堂口作本堂。我的堂区有两个状况。前几年我的堂区就是小堂口多,大多面临的是外教人。好多教友和外教人心里非常向往教会,有些冷淡教友也很愿意进堂。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大都对教会有轻视小看的心理,冷淡教友不好意思进堂,好多外教人想奉教又怕别人笑话。教会本身的一些教友进堂还觉得不好意思呢,那些教外人怎么能入教呢?所以需要营造福传的气氛,叫新奉教的或者教外人不至于因着信仰教会受到轻视。我觉得这是福传上需要做的一件事。另外就是我个人觉得基督教在宣传方面不但做得广泛,而且做得先进。比如文字材料、书籍、圣经、传单等等,他们都是无偿地分发。他们很希望人们要,只要一接受他们就高兴。天主教在这一方面就逊色不少,我们天主教一本圣经就要二十多块钱,另外我们教会无偿地分发一些书籍的情况也不多。再一个从网络这一方面来说,基督教在多少年以前就把网上讲道网上福传都普及了。咱们教会虽然也有,但是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说都不如人家的丰富和精彩。一个有心思接受信仰的人,站在十字路口,一看人家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就不看咱的。所以我觉得从传媒方面,应想点对策。我们不求每本书,每张传单都能引起多少人信主入教,但起码来说能够叫别人知道天主,知道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