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
2015-05-05 14:02:59 作者:方建聪 来源:《信德报》2015年4月23日,16期(总第626期)
耶稣复活了,这是天大的喜讯,但是,这似乎又令人难以置信,多默因为耶稣复活显现时不在场,所以更是心存疑问。(若20:25)事实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给门徒们打击很大,十一门徒挤在吃最后晚餐的那间房子,门廊已深锁,窗户也关着,以阻挡窥探的目光,多默因有他事,脱离团体,所以错过了与复活的耶稣第一次会面的机会。因此,面对别人看见了主的信息,他的情绪反应强烈:“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决不信。”(若20:25)
什么叫做相信,从信仰的角度上来看,应该是不靠自己头脑的思考,也不依赖自己的感官经验,只是信从天主的话,而肯定去接受他给予的讯息,去遵守,去实践,这才是相信。因多默对“相信”的反应,诉诸于用感官的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所以,基督在八天后再度显现时,以多默为教材,借以对大家宣示什么是信仰。
那时门徒又聚在屋子里,多默也和他们在一起。门户都关着,耶稣来了,站在他们中间说:“愿你们平安。”然后向多默说:“把你的手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吧!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若20:27)多默不再犹疑,立即跪下直呼:“我主!我天主!”
耶稣受难后,门徒们聚集在最后晚餐的那间房子里,关闭窗户,锁上门,深怕他人发现。那种恐惧与不安感,三天以来大家紧张的情绪很容易激动、争执,所以耶稣复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探望他的门徒,第一句话就是“愿你们平安”。在短短的显现中,竟然说了三次。(若20:19)这就是耶稣的仁慈关怀。平安是看不见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耶稣所提的不见而信的人,才是有福的,因为在当时,看见耶稣显圣迹的并不少,却不是人人都相信他,而且还有许多人反对他。若望福音记载耶稣的感慨说:“跟我一起吃过我饭的人竟也背叛我。”这就足以表示看见与相信不是绝对相关的因素。又如当耶稣进耶路撒冷的时候,许多人是见过他显圣迹异能的,所以有欢呼拥戴高喊“贺三纳”的热情洋溢的场面出现,可是不久,这些人却又变成反对者,高喊“钉死他”。所以由视觉感官而来的信仰也不能证明是持久的信德。
其实见而信和不见而信,都是一样重要,但不见而信,是出自心灵内的变化,所以耶稣说这种人更有福。耶稣是借多默的话作教材,提醒大家信仰是心的感动,不是事实的求证;也以此来教导门徒传播福音时要注意如何去启发人的内心,感受到基督的爱。相传耶稣升天以后,宗徒们抽签分配传教的地区,多默去了印度。由于多默是一位手艺精良的木匠,为贫穷人帮助不少,皇帝知道了,请他去建皇宫,多默却将建皇宫的钱,拿去救济穷人。不料被皇帝发现了,多默于是劝皇帝要聚集财富于天上,不该浪费,皇宫不过是人生的一个旅社。皇帝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领受了圣洗,信靠了天主。在印度南部有个多默教会,就是为纪念他而成立的。印度佛教中有一尊“卷发佛像”,据说就是多默。可见他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与爱戴。
多默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耶稣的真诚剖释,告诉他“不见而信”的真理,他秉承了这个意识,就增强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有信心就会充满希望,即使遭到逆境的困难,也会激发潜能,勇往直前。
在我们生活中,便有许多超越感官、超越证据的相信,比如在婚姻盟誓中说:无论环境顺逆,疾病健康,都应对对方忠贞不渝。未来是看不到的,但由于内心的爱,彼此就相信了,而且是充满希望的信。如果样样等待证据,这爱就太乏味了。又如父母对子女,是私的爱的投注,没有任何证明会得到子女的感恩的回馈;但爱促使父母只期待着子女健康平安长大,因为爱不要任何证明,只有相信和希望。这一切不都是不要证据而相信的吗?
我们相信基督的复活,这是信仰的基础,信仰的根源出自于天主的爱在内心的启示,那是看不见的证据,但却存在教会的团体中,也存在我们心中。那就是“爱”。
主耶稣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