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钦佩的细腻良心
2015-03-25 13:53:34 作者:张公显
近日,读名家查一路发表在《徐州日报》的精品短文,颇有感触,同时也由衷地佩服他那细致入微的良心与发现,原文标题为《与我们有关的那些痛》,使人读后受益匪浅,今转录于后,让各位读者一起欣赏。
车行到小区门口。前面一位刚放学的小女孩,不知在张望什么。从安全考虑,我摁了一下喇叭。
小女孩有瞬间的惊悸,然后回过头,恶狠狠地瞪着这边。我清晰地听到了她骂了一声。我很震惊,一位不过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骂出这么脏的话呢?具体原因不可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心里有些痛,由痛而引发一种恨。
一个月后,又见到这女孩,还是在小区门口。这次她坐在她妈妈电瓶车的后面。她的声音很大,反复问:“我们家为什么不买汽车啊?别的同学家都有车。”烈日下,她的母亲只顾锁着眉头,向前骑车,始终没有回答她的疑问。
前段时间,一场暴雨,一位亲戚让我帮他接回小孩。放学时节,某小学门前的广场上,车声鼎沸,喇叭声震耳欲聋。一眼望去,雨雾之中处处是小车,挤满了整个广场。都是来接孩子的车。可有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他们让孩子穿着雨披坐在身后,穿行在停在广场的汽车中间。坐在汽车里的孩子们,则安逸地透过车窗玻璃,望着窗外,望着被风雨打湿的同伴。
由此,我想起了那位小女孩的心灵之痛。
这些年,我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心头有某种不便说出的痛。有些痛,源于社会的一种病;有些痛,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的疏离与隔膜。就说关于车这样的小事,如果有车的家长们尽可能把车停到离校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如果开车的人尽可能不冒失地摁喇叭,“有车没车”可能就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划一道伤痕。
有些痛,从根源上讲,不是我们造成的。但,与我们有关。因为无意间的冒犯与入侵,往往逼仄了他人的生活。
读后深思,特别惊叹作者以小见大的敏捷思维,竟能由小女孩对自己的骂而联想到她幼小心灵中的“痛”,和“源于社会的一种病”以及“与我们有关”的潜在联系,确实不愧名家大手笔不同凡响的力作。其中也暗示我们,如果大家都能想到“我的行为会让他人有什么感受”,并以换位效应替他人着想。那才能使社会真的趋向和谐与温馨。然而,太多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像那些常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并不时向行人按喇叭的司机,总认为自己的事很紧急、很重要,别人的事都无足轻重,岂不知那些急匆匆步行的人或许有更重要更着急的事情要办,自己开车都耐不住“稍等片刻”,又如何让那些艰难的步行者为自己“让步”呢?据说在国外,即使遇到堵车,也很少有人按喇叭催促别人,只是耐心等待,这说明人家早已养成“全方位思维”的平和心态。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等级差别、强势与弱势的差别,已为一些人的心灵布下阴影,而那些“富汉不知穷汉饥”者的造势、炫富、摆阔肯定会增添贫苦艰困者的思想压力,由逆反而滋生仇恨或报复,这也正是社会不稳定的“病灶”,而唯一能够缓解的就是应当具有作者那样细腻的“良心”,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想到别人,尽力避免故意张扬而刺激他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处境有反差的人,更当考虑他们的感受。
能够想着他人非常重要,据说在美国要进入名校的标准其中就包括:要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超前的道德感;格外注意生活的细节;能够敏捷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往往都被我们忽略,这由一些大学生的功利主义选择即可说明,他们多半都会考虑有“钱途”而“经济效益好”、“社会地位高”、“就业机会大”、“容易成为人上人”的学校、学科、专业,因此在“如愿以偿”之后便会驾上豪车朝着行人不停按喇叭,却永远也写不出作者遭遇小女孩谩骂后,想到她心中的痛和社会的病这样震撼心灵的佳作。
作为基督徒,作为以宣扬和实践仁爱福音为宗旨的“协主救世者”,我们尤当具有作者那样深入细致的良心,以言以行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关爱及真正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