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道公老师周年祭
2015-01-25 10:17:04 作者:朝阳整理
可敬的杨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他那大爱无私的精神将永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感动着并鼓励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笃行仁爱、践行信仰!把杨老师的爱德精神发扬光大!在杨老师去世后,《信德网》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网页来纪念他,所有纪念杨老师的文章和新闻都在里面。这样利于信息的传播,利于杨老师的亲朋好友、学生们对他的怀念和追悼。
在上海市杨浦区和平堂为杨道公老师举行周年弥撒
在杨老师过世一周年之际,上海教区杨浦和平之后圣母堂及进德公益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来缅怀这位爱心老人。2014年12月11日早晨,在和平圣母堂堂二楼为杨老师举行周年弥撒,上午举行了“道公图书室”揭牌仪式,之后举行纪念杨道公老师座谈会。
在和平堂一楼会议室为杨老师举行周年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有和平堂本堂神父、修女、教友以及杨老师生前的学生及家长、亲朋好友、同事等。大家齐聚和平堂一楼会议室,圆形的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缅怀杨老师。
虽然杨老师去世一年有余了,但当天的座谈仍然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大家都没有忘记他。座谈会期间,很多人一次次哽咽着,留着眼泪回忆和杨老师相遇的故事。激动的泪水、心灵的震荡和对杨老师的思念交织在了一起。他的精神肯定会影响好几代人。
1、 饱学之士,蕴育后人——“道公图书室”揭幕仪式
上午首先举行了“道公图书室”揭牌仪式。大家齐聚“道公图书室”门前,牛素青神父、杨道公老师的侄子杨柳青、杨老师的学生俞晓方和王敏娟一起为“道公图书室”揭牌,大家心情澎湃,依次参观了“道公图书室”。 “道公图书室”首先是由杨老师的两位学生张历新和蓝青提出的,他们两位的倡议,立刻得到了上海和平堂主任司铎牛素青神父和进德公益张士江神父的支持,此倡议有助于传送杨老师的大爱精神,激励后人仿效学习。
“道公图书室”揭牌仪式
张士江神父在揭牌仪式时语重心长的说到:“一年前,敬爱的杨道公老师离开了我们,回归了天父的怀抱。这一年来,杨老师的亲朋好友、学生以及堂区的各位神长教友都没有忘记在我们身边的生活过的、给我们传递爱心的这位老人。杨老师去世后,他的学生张历新和蓝青向我们建议说,杨老师的书籍那么多,我们能否设一个图书室来纪念他,他的书可以让别人继续用下去。当时都正在操办杨老师的葬礼,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后来得到牛素青神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把自己在和平堂的办公室腾出来,作为“道公图书室”和“接待室”。在堂区李伟红修女和刘修女及各位教友协助下,把杨老师的教会中文书籍和河北“信德”捐助的一套图书整齐地摆在了“道公图书室”的书架上。杨老师的教会英文书籍将会捐到上海佘山神学院,社会的英文书籍将捐助给福建省郑长城主教的图书馆。通过此种形式,不但是为了纪念杨老师,同时也让堂区的弟兄姊妹知道有一位圣人般的朋友生活在我们身边。
2、 大爱无疆 精神永留——追念座谈会实录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追念杨道公老师座谈会。在参加座谈的五六十人中有杨道公老师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家长、单位同事党员、朋友、邻居、堂区教友以及杨老师的亲朋等。首先播放了杨柳青制作的去年杨道公老师的追悼大会和墓地安放视频。然后和平堂主任牛神父和张士江神父以及杨老师的亲朋好友分别发言,追念并回忆了杨老师的大爱和对他们每一个人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人热泪盈眶、满怀崇敬之情地说:杨老师的一生感动了他身边很多的人,对学生和学生的家长、生前单位的同事、朋友、邻居和堂区的教友都是非常的照顾,他关心他们的需要,并不求任何的回报。以下是和平堂的神父、修女,杨老师的亲朋好友、学生及杨老师的侄子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1. 修道人眼中的杨老师
牛素青神父是上海杨浦区和平堂的主任司铎,他在帮忙在整理杨老师书籍的时候,看到杨老师所遗留的东西,让他想起了他一生的风范和精神,脑海中顿时浮现了四个字:真、善、美、圣。在牛神父的心目中,杨老师的确是一个追求真、善、美、圣的人。牛神父在座谈会上就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概括了杨老师伟大的一生。
和平堂主任司铎牛素青神父在座谈会上讲话
牛神父说:“首先,他追求“真”,真就是真理,天主本身就是真理。杨老师一生在意的就是追求信仰的真理,他为了信仰的这个真理,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委屈,遭受了很多的误解,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孜孜以求真理的人。当看到他的书籍的时候,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经常看书,也跟我借书去看。有时候会打电话询问我这个字怎么解读,比如在圣经罗马书里面,到底翻译成法律还是律法,他都做了考证。的确看到杨老师是一个非常追求真理的人,圣经上的一笔一画他都愿意去了解。他看的书不但纯信理的书,也包括伦理、基督徒灵修的书他都涉猎到了,非常的渊博。”
第二,杨老师也是一个追求“善”的人。这就体现在他的爱心上,这个不用多讲,我们在座的各位杨老师的亲朋好友都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个爱心就是张神父所讲的——他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信仰、就是天主。尽管这个社会很复杂,学校又是一个文人汇聚的地方。杨老师还是照样保持他自己的风格,孜孜以求,去追求一种爱,一种大爱,一种付出自己、牺牲自我的大爱。
第三,杨老师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人。这个“美”不是体现在他的房屋、家具和生活用品上,而是体现在圣经上所教导的那样,他以圣德来装饰自己,非常注重修德。认识杨老师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听到杨老师抱怨、批评、指责过谁,在后面说过谁,反而追求的是宽恕、慈悲。杨老师就是用这种方式装裱他的心灵,装饰他的生命。这个美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内在的美。当我们和杨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身上就有一种美的力量,在杨老师面前自己的私心杂念会慢慢的消失,因为被他感化了,被他感动了。你内心的烦躁、抱怨,和他谈话五分钟就都没有了。这就是美的力量,他不但自己美,还愿意别人都能过美的生活。
第四,杨老师是一个一生追求“圣”的人。耶稣说:“你们应当是圣的,因为你们的天父是圣的。”所有基督徒最终的目的就是追求“圣”,从杨老师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他实践除了耶稣的教导。他每天的祈祷是那么的勤、那么的纯,那么的虔诚。在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圣德、圣善、圣洁越来越浓的体现在他的生活当中。尤其在他去世前生病时期,我几乎每天都去医院探望他。即使在那样的痛苦当中,给我们的感觉他还是那么的圣善、圣洁。他对天、对地、对人没有任何的怨言,对他的生命、他遭受的痛苦也没有任何的抱怨。他生命的纯度已达到如此之高!这个纯度就是一个圣的境界,杨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离世的。他的生命是以喜剧开始,也是以喜剧结束,因为他生在天主的恩宠当中,最后也在天主的恩宠中离世。他从生到死,不断的提升、不断地升华,最后达到完善。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杨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钱可以不多、房子可以不大、汽车可以不是名牌,但惟独追求“真、善、美、圣”这个心是不可缺少的。一旦人不在追求这个,那我们的生命都是残疾的、瘫痪的,最后是以悲剧告终的。而那追求“真、善、美、圣”的人,他始终生活在希望之中,最后的希望就是进入天国,和三位一体的天主永远喜乐地生活在一起。今天我们不但纪念他,更是研讨他的精神,缅怀他的风范。学习如何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过一个人的生活。愿天主降福来参加杨老师逝世一周年座谈会的各位亲朋好友、主内的兄弟姊妹!
李伟红修女(杨浦区和平堂修女)
我在和平堂服务已经6年了,每个主日,我都会看到杨老师来参与弥撒,除非他得病或者不能外出等。去年(2013年)上半年有一天,有一个人拿着装有红烧肉的保鲜盒送给我,我想谁会送我红烧肉呢?一看上面有个纸条,上面写着杨道公。通过这红烧肉,我体会到了他对我们修道人的关心和关爱。更重要的是我经常听到别人跟我讲杨老师的事情,的确,杨老师的为人处世影响了我。接触他的人,我们都有深深的感触。
服务于和平堂的李伟红修女在座谈会上讲话
杨老师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情,他知道做这些事的背后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我相信杨老师已经在天堂了,我们借着杨老师的转求向天主祈祷,可能也会出现奇迹。
我相信我们在做的每一位弟兄姐妹,因着杨老师的这些言行,让我们的生命也得到改变和提升,让我们把杨老师给我们的爱,去传给别人。
2. 堂区教友中的杨老师
梁彬(上海虹口区圣心堂教友)
我是虹口圣心堂的教友,我和杨老师是这样认识的。牛素青神父在教堂给俞晓方老师领洗时,杨老师作为代父,而我是另外一位领洗者的代父。礼仪结束后,我请牛素青神父和杨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并把照片洗出来送给杨老师。他后来要求多洗几张,送给澳大利亚一个朋友。我把照片送到他家后,他非要给我钱。我说这是不可以的:“你现在生病了,要补充营养,要吃药,花了很多钱。”我也知道进德公益的张神父为他的病操心,他的同学等为他筹钱,这钱我是坚决不能收的。我知道他喜欢看书,我就拿了本教会的杂志《圣爱》送给他,里面有很多好的文章。后来他托另一位教友把书还给我了,里面夹着洗照片的钱。看到后,我心里很是不安,想把钱还给他,我想他肯定是不接受的。后来我有幸去梵蒂冈和法国路德朝圣,我就把从法国带回来的路德圣水和神父祝福过的葡萄酒送给他,让他每天喝一口。
上海耶稣圣心堂梁彬教友在座谈会上讲话
杨老师病重的时候,但他从来不讲自己的病痛,他甚至说:谢谢天主给我的这个十字架和病痛,我要感谢天主。看到这么有圣德的老人,我真的很感动,杨老师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夏毓霞 (上海杨浦区和平堂教友)
杨老师的房子装修的时候,有很多的工人,他跟我说,他们很辛苦,这么热的天在帮我装修房子,他就买了冷饮给这些工人。吃冷饮的时候,他给他们说:你们知道耶稣吗?知道上帝吗?就给他们传播福音。
他在给小孩子上课的时候,也给他们传播福音。孩子来上课之前,他把空调打开,他自己再冷也是不舍得开空调的,他还为小孩们准备饮料、水果。他也给我说,别的事都是小事,信仰是大事,让我一定要坚定信仰,给孩子们传福音。
和平堂夏毓霞教友在座谈会上讲话
当有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他就买了很多《英汉大字典》,送给他们。对素不相识的人,甚至在路边卖水果的人,他认识了也会送给他们的孩子英语字典,鼓励他们好好读书。而他自己很节约,自己的皮包破了都不舍得扔掉,很久了也不换。像这种事情有很多,几天都说不完。
高淑芳 (上海杨浦区和平堂教友)
杨老师真的是把所有都奉献出来了,就像福音中穷寡妇一样,奉献了全部。我们经常忙忙碌碌,即便赚得了全世界,为你丢掉灵魂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真值得我们反省。有时花很多钱用在旅游上面,而杨老师全部用在了奉献上,我们应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3. 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杨老师
俞晓芳(杨老师的学生)
我是杨老师的学生,与杨老师相识55年了,他是我初中的老师。杨老师抗日战争之前是住在日本的,抗日战争之后回了国。他父亲是基督教青年协进会的总干事,在中国驻日使馆工作,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当时都是基督教徒。杨老师是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在文革时他受到审查,找他谈话,要求他放弃信仰,并写悔改书,但他坚决不答应,为此进了好几次监狱。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他都不改变和动摇对信仰的追求。他是归国华侨,他父亲保释他,才得以从监狱出来。他一生坚守天主的十诫,规规矩矩的生活,爱天主于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
杨老师的学生俞晓芳在座谈会上讲话
首先,我们讲一下杨老师的爱人。我作为杨老师的学生,他一直教导我们右手做的好事不要让左手知道。他做的好事,从来都不讲,不给别人说。杨老师做的爱心事,都能编辑成册了。比如说,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杨老师捐了500元,当时的5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有个同学,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母亲给别人打零工、洗衣服等,家里很困难。我这个同学冬天穿的是单身衣服,脸冻的都发紫了。杨老师就把自己唯一的一件厚毛衣和毛裤送给了这位同学,自己却没有穿的了。
文革时,把他当成反革命对待。他说我不能结婚,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进去了,我不能连累家人,连累子女,所以他一生没有结婚。文革后,他被评为杨浦区的模范教师、上海市的模范教师、全国的模范教师,他生前住的房子就是被评为模范教师后奖励他的。
杨老师退休后成立英语辅导班,辅导过一批一批的学生。本来一堂课可以赚到几十元钱,但他分文不收。他开辅导班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每次上课前都要把圣经拿出来,诵念一段圣经才开始上课。他特别为下岗家庭的子女补课,非但不收一分钱,还为学生们准备小点心。有的学习好的,考上大学的,他会送礼物给他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在杨老师生活的小区有很多贫穷人,有一家是在楼下看管自行车的,杨老师经常给他们送东西、送衣服、送钱。他们有个侄女做手术需要费用,杨老师也给他们捐钱。杨老师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但他很低调,不愿意公开。
主耶稣说过,我们要成为地上的盐,世上的光。杨老师就是盐和光,他一生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主耶稣的路。我也是受杨老师的影响,几年前领洗入教的。我要向杨老师学习,背起自己沉重的十字架,沿着主耶稣的道路走下去,一直走到和杨老师在一起。
另外,杨老师在生病住院期间,他的学生和家长轮流的给他送饭,每天都有不同的营养口味,坚持了六年。特别是王敏娟,跑上跑下,买药送药化疗等,特别地照顾了杨老师。在此,我也要衷心的感谢上海市新华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严云、副主任医师陶勇、护士长及各位护士,感谢他们在杨老师生病住院六年中对杨老师精心的护理和治疗!
(编者注:在杨老师最困难的时候,俞晓方老师的父母收留了他,成为了忘年交。)
王敏娟(杨老师的学生)
我是杨老师第五届的学生,杨老师平时对大家都很关心。在我们初中时,杨老师给我们上英语课,他在空余时间也给我们补数学,教学生们怎样写作业。随着时间的增多,我们对杨老师的印象也加深了。杨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杨老师他自己也做出了榜样。
杨老师的学生王敏娟在座谈会上讲话
我们有个同学是个孤儿,杨老师就把别人送给他的粽子送给这个同学吃。有的同学生病,杨老师在自己不宽裕的情况下,总是买水果送到这个同学家。有的学生家庭困难,他就让我帮助这个学生付地铁费。他说要爱人,爱自己的近人。在他楼下看管自行车的人,每到圣诞节、春节都给他们的小孩买糖果,送给他们水果、食品等。但杨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知错就改,自己记错东西了,冤枉别人了,就请求原谅。杨老师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俞晓方:王敏娟照顾杨老师七年,比女儿还好。她很辛苦,在炎热的夏天他去给杨老师看病、拿药。他们一家把房子买到杨老师的上一层楼,就是为了照顾杨老师。他们一家人,孩子、丈夫都很照顾杨老师。
魏博成(杨老师的学生)
杨老师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教我对人要宽宏大量,多做好事。以前杨老师带我去过教堂,我没有好好回应,现在我觉得很后悔。我今后一定好好诵念玫瑰经,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继承杨老师的意愿,希望在座的教友以后能多多教我教会方面的道理。
杨老师的学生魏博成在座谈会上讲话
张历新(杨老师的学生)
我是杨道公老师的学生,虽然与杨老师相处时间有限,但他却是我们人生与信仰的导师,是值得我们毕生尊敬和追随的一位长者。杨老师一生以爱为名,播种仁爱;他学识渊博,钟爱阅读,生前赠送和借阅他人宗教信仰及英语学习书籍无数,很多人因他的影响而开始信仰天主教,他将天主的光与爱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书籍就是天主之光与爱的载体之一。杨老师倾注毕生心血收藏了大量宗教信仰与英语学习书籍,这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当杨老师去世后我们建议将他所遗留书籍能够以杨老师名义在教堂内创办图书借阅室,分享他的喜悦与爱。也让我们追随着杨老师信仰的脚步,继续在爱中行走。
蓝青(杨老师的学生)
杨老师在我眼中是真正的基督徒,对所有人都是无怨无悔的付出且不求回报,我想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了。一年了,杨老师仿佛还在我们身边,而他的精神和大爱会影响我一辈子。
宋娣(杨老师的学生)
我是杨老师65届的学生,他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父亲,也像我们的家长,更像我们的朋友。我们经历了文革,下乡结束后各奔东西。后来杨老师千方百计把我们每个学生都联系起来。隔了几十年的初中同学又团聚起来,心情特别的激动。
杨老师的学生宋娣在座谈会上讲话
杨老师关心我们每一个学生,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如果哪一个学生的家长病了,他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名字和病房号,除了到医院看望,还会到家里去探望。如果哪一个学生病了,即便自己不能亲自前来,也会委托其他同学去看望。
有一次,我们来到杨老师家里,他听说有个学生病了,他就马上带上礼品去医院看望他。这个学生下乡到甘肃,多年后积下了很多的病。杨老师有空就打电话询问,有空就去看望他,鼓励安慰他。
杨老师处处关心我们,每一个细节都很用心。他去世一周年了,我们都非常怀念他,怀念杨老师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心。他如同我们的慈父,关心我们每一个同学。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缅怀杨老师的丰功伟绩,让我们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震撼。杨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王宇明(杨老师的同事、学生家长)
我的孩子是杨老师的学生,他不愿意参加高考,没有动力,就在高考前些日子,打理好行李,要准备出去。那天很晚了,我过去把情况告诉了杨老师。杨老师跟着我来到我家,他跟我儿子谈了一个多小时。杨老师走后,我儿子放下了背包说:“妈妈,我还是拼吧。”他拼了一个多月,参加完高考,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八月份成绩才能出来,当时杨老师很担心他是否能考上大学,冒着酷暑到我单位问孩子高考的情况。我告诉他刚接到考上的消息,他很高兴。他当时告诉我,如果没有考上,他准备再和孩子谈,让他复读一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寻找工作时,杨老师病倒了,躺在医院里面。在这种情况下,杨老师还对看望他的人说,我有一个学生,能否给他介绍个工作。杨老师不但教书,而且育人。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大家都应该向杨老师学习。
[
杨老师的同事王宇明在座谈会上讲话
胡晓华(杨老师学生的家长)
大家好,我是杨老师学生的家长。从杨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从来不考虑自己,一生清贫。他把自己最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他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他人。当你到他家后,心都碎了,因为从他的橱柜里找不到一件好衣服,他把好衣服都送给别人了。他穿的是几十年前就有的的确良(涤纶)的衬衣,现在都没有人穿了。衬衣就像纸那样薄,看到后很是心酸。
杨老理的学生家长胡晓华在座谈会上讲话
有一次在医院化疗之后回到家中,圣诞节刚过,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一个蛋糕。作为圣诞节的礼物送给楼下看守车库那家人的孙子。很多东西他自己舍不得吃,就送给看自行车库的一家人。有一次过年时,看车库的一家人没有回老家,在上海过的年。他让我下去问一下,他们喜欢吃什么肉,要给他们买点肉。杨老师没结婚,没有子女。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做了很多的爱心事,举不胜举。
在他生病晚期,只要能走动一点,他就必须要去圣堂。我有次问他,杨老师你身体这么不好,就不要去了。他告诉我,这个事情你不要管了。意思就是说,无论怎样,他都要去教堂。他说:我这个病就不要看了,劳民伤财,我已经对国家社会没有贡献了。听到这些,我心里非常的难过。在医院里面,他和病魔抗争的时候,很是痛苦。他经常读圣经,在医院里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这种信仰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编者注:的确在杨老师生病期间,有一段时间他拒绝治疗,拒绝用进口药。他宁愿用这个钱去帮助别人,也不愿意用在自己身上,这是他自我的认识、信仰的力量及高尚的人格促成他这么做的。师生之间的这种感情真的让我们很感动。)
汪娅芬(杨老师的朋友、学生的家长)
我是杨老师的朋友,杨老师也是我女儿的英语老师。从我女儿身上看到了杨老师的精神,这种精神会代代相传。每当我女儿做事情的时候,在工作或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杨老师的教导。她觉得杨老师是一位圣人,他是我们最亲近、最能看见的圣人,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他真是我们生活中的楷模。
杨老师的学生家长汪娅芬在座谈会上讲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有个同学脖子上带着十字架,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是信什么教的。他家特别贫困,有十一个兄弟姐妹,他父亲是教徒,文革时也进过监狱。他的爱人文革时也被抓过,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挺过来了,后来他们去了美国定居。就是我这个同学介绍杨老师给我认识的,我领洗比较晚,是在徐家汇教堂领的洗。领洗那天下着大雨,杨老师年事已高,但还是特意参加我的领洗仪式,令我非常感动。
当时我对杨老师还不是很了解,后来我女儿去他那里学英语,他知道我女儿身体不好,对我女儿很关心。我女儿第一次去他那学英语,就送给了我女儿一个很大的收音机。杨老师不但在物质上照顾我女儿,更在精神上教导了她很多。在我女儿的心目中,他觉得杨老师是最亲的亲人,真是难得的好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会代代相传。杨老师所做的好事,也鼓舞了下一代,能够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女儿告诉我,她最欣慰的,是在杨老师临终前,陪他一起念了一份玫瑰经。
去年(2013年)九月份,我们家动迁。杨老师在病重的情况下,坚持到我们家来看望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和杨老师合影。
4. 邻居、朋友眼中的杨老师
郜青芬(杨老师的邻居)
杨老师在1987年搬到上海杨浦区延吉五村小区,我和他是邻居。在杨老师身上真的有大爱,他平时很简朴,自己床上垫的是草垫,草垫上铺上薄薄的褥子就休息。他说不要太安逸,要有点苦受。别人送给他的被子,他都转手送给了其他人。那次他去美国探亲,看到他衣服很破了,我给他买了两套衣服,但他没有穿,又送给其他人了。他自己一个人,工作挺忙,下班回来后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他出的钱很多,朋友同事送给他的蔬菜,都拿出来一起吃。他处处对别人厚道,对自己却很严格。他经常带着我的儿子去看望几位老修女,为她们擦皮鞋、洗袜子等。他每天早晨很早就开始祈祷,有时凌晨3点多就起来祈祷。和杨老师一起出去,他都要带着本子,在公交车上看圣经短句。
杨老师的邻居郜青芬在座谈会上讲话
他对我家的孩子影响也挺大的。他带着我们和复旦附中的英语老师约好下午2点见面,1:45到了,他就在外面等,等快到时间他才进去。这些微小细节方面的事情,对我们都是非常震撼的。他非常的守时、守约定,这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现在记住了,从来不迟到,除非有特殊情况。
他教给我们“信、望、爱”三德。在“信”上,他为信仰吃了不少苦头。等从监狱出来,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两个饼子。他从来都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放弃信仰,这么多年,他为了信仰遭受那么多的罪,他没有恨、没有怨言。文革时,有个人在台上斗他,等文革后这个人生病了,杨老师却宽恕了他,并去照顾他。这就是他教导我们要爱仇人,不仅爱你身边的亲人近人,也要爱那些曾经得罪过你的人。这几年我住的离杨老师远了,没有经常回去,但我知道俞晓方和王敏娟他们两位确实是尽心尽力的一直照顾杨老师。
对于年轻的这一代来说,他不仅是每一个孩子的老师,也同样像父亲一样。有学生找杨老师帮忙,无论在学习上、人生成长上,还是工作上他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许多年没有联系的学生,只要有事找他帮忙,他就会答应。我儿子单位的领导是杨老师的得意门生,一讲杨道公老师,马上看他的面子把我儿子的工作问题解决了。杨老师不是把这个当成私人感情,而是把他们当成下一代,给他们好的前程,希望以后知道感恩。透过他的行动,让别人认识天主。前边牛素青神父讲的“真、善、美、圣”,是把他的爱心和精神升华了。
有一次在冬天的早晨,我去送孩子上学,等快到中午我回到家里,我的爱人还没有起来。当时我的火马上就起来了,把冰箱的东西摔到了地上。午饭时,杨老师委婉地对我说:平常对你印象挺好的,但在这个事情却很粗暴。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有今天这个事情不是偶然的,是慢慢积累的。要求别人改变,首先自己要先改变。后来我遇事就冷静了很多。在我们和杨老师生活的六年当中,真的受益颇深,改变了很多。
杨老师很谦卑,但他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高大、很伟岸,杨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我的孩子如果年龄再大一点,我会经常带他来教堂。
黄人(温州在沪教友)
我是上海温州教友团体的代表,我们团队也经常去医院看望病人。前年(2012年)张士江神父给我打电话说,在上海有位爱心老人杨老师病了,你们团体能否代表进德公益去看望一下,我当时一口就答应了。
温州在沪教友黄人在座谈会上讲话
我和一些弟兄姊妹一起去了杨老师住的地方,看到的是一位高大、英俊的老人。看望他的时候我有个感受,平常我们会安慰病人说:“生病别害怕,交托给天主吧,静心养病。”而这次我们还没有说话,他却开始安慰我们了,给我们鼓励。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望一个病人,倒不如说这个病人是在用言语和行动来治疗我们心灵上的一些问题。因为他会给我们讲他的信仰,拿一些书给我们看。虽然在杨老师房间待了快半个小时了,但我们还是不愿意走。有个弟兄说,杨老师你把电话给我,我要经常来看你,来听你讲话。因为杨老师的话语有吸引力,会感染人,他自己就是一个磁场,他会把你的心吸引住。后来我们就经常去看他,我们也对外面说,有一位生病的杨老师德行很高,大家去看看他吧。大家都听得懂,不只是去探望他,而是想去接触一位有感染力、有圣德的老先生。
去年(2013年)的九月份,杨老师已经病重了。但他还坚持着去石家庄参加由信德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城市化移民及牧民照顾”研讨会,有幸我和俞晓方老师陪他在一起待了六天,整个会场都为杨老师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在闭幕式上,他还做了非常感人的发言,最后因为体力和哮喘病而终止了发言,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直到自己说不动才停止,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他鼓掌。
今天是他去世一周年,我很感谢出现在我生命当中的这位老人。他就像慈父一般,在他身上没有恐惧,没有担忧,处处洋溢着平安和喜乐。
5. 家属眼中的杨老师
杨柳青(杨老师的侄子)
我是杨道公的侄子,之所以我要把我三叔的骨灰带回去,是想让他和家人先祖在一起。当时他的意愿是不留骨灰,洒向大海。不过,我最后问过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叔叔,是否愿意把骨灰带到老家湖北孝感,当时我让他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他已经说话不太清楚。我告诉他摇头或者点头就可以,他当时拉着我的手没有反对,所以我就视其为他同意让我把他的骨灰带回老家。我后来给我的二叔(杨老师的二哥)、在美国的两位姑妈(杨老师的两个姐姐)及神父都说过此事,他们表示赞同。
杨老师的侄子杨枊青在座谈会上讲话
我把骨灰带回去之后,没有立即安葬。我把叔叔的长兄、长嫂和父亲在农村土坟的灵位等,都迁过来和他葬在了一起。如果杨老师的学生、各位教友去给我叔叔扫墓,我会全程陪伴。如果我不在,我会安排我的儿子送你们去。
我的两位姑妈一位住在美国波士顿,另一位住在纽约。信德之家的神父们在得知我三叔有两位姐姐在美国生活时,就及时联系了纽约和波士顿的华人堂区的阮国璋神父和蔺圣教神父及教友去探望她们,并委派了信德之家在美国留学的孟神父要时常去看望她们。天主教会对我二位姑妈如此的关爱与照顾,我代表家属表示感谢!
我也十分感谢各位能够参加我叔叔的周年纪念活动,更感谢张士江神父、牛素青神父安排这样的一个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来缅怀我的叔叔。我现在心情很复杂、很悲痛,因为以前我每次来都能见到我叔叔,现在见不到了。
我叔叔比我大25岁,我小的时候,我妈告诉我有两个叔叔在上海,特别是我这个小叔叔没有成家,特别的困难,也经常的被去劳改和坐牢。我小时会写一些字的时候,就和我小叔叔有书信来往,即使他劳改时也有。在我们杨家,我算是单传,我三叔(杨老师)把我当成儿子看待。我二叔他们等都不赞同三叔的信仰,也希望三叔能够成家立业,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太好,两个人在上海很多年不说话。不过我三叔过年过节都会去看望我二叔,但有时我二叔关门不让他进,因为二叔对他非常不理解,因为信仰受了那么多的苦,恨铁不成钢,直到现在我二叔还是这种想法。我告诉二叔:个人有个人的信仰,就不要再管了。
在这种家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他始终还是对我的亲人以及他的二哥都没有成见,没有怨恨,他总是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兄长。我爸爸和我三叔的关系算是最好的了,我爸爸有段时间生病住院,我三叔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每个月总是寄些钱过来。告诉我爸,要加强营养,该用的药要用上。
我二爷爷和奶奶没有后代,他们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被分到福利院,其实是教养院,平时不能出来。我三叔在每个月几十元的情况下,每个月都给我二爷爷寄钱。我二爷爷去世后,我二奶奶和我三叔经常有书信来往,年事已高的二奶奶托一个门卫给我三叔回信。等我二奶奶去世后,我三叔也经常给我们这个门卫寄钱,这个门卫非常感动,经常写信感谢我三叔。后来,这个门卫说:现在条件都好多了,不用再寄钱了。我三叔告诉我,你有时间时一定要去看望这个门卫,家里面有什么土特产,要给他带过去。一直到这个门卫去世,我三叔还惦记着他。当我三叔回到老家孝感,他一定要去看望这个门卫,如果他没来,过年过节他一定要我代他去看看这位老人。
我们家乡有一些人跟他认识,有的愿意了解信仰和教会,他就给他们讲解信仰。有个老乡嫂子,经常去基督教参加家庭聚会,我三叔也给她讲解天主教的信仰,经常给她寄送有关信仰的小册子或单子。直到我三叔去世前,他还问我寄给她的书有没有收到。我三叔有很多感人的事情,一下子也说不完,就到这吧,谢谢大家!
…… …… ……
杨驾图是杨老师的二姐,现已移居美国,在文革中也受过很多的煎熬。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生活中能够自我照料。在得知他三弟去世后,给进德公益的张神父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恭读挚友宝英转寄“信德”刊登有关胞弟的四篇文章及元月六日复函后,尽悉陈述,衷心感谢您等五位神长及所有弟生前及逝世后结识的每一位。感谢每位对他的友谊、帮助、辛劳,非言语可尽情表述,祈求我们的天主把圣宠满溢地恩赐给各位多种神恩。
承蒙神父关怀姐姐和我,她目前还能开车。我在纽约步行五分钟可抵“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Parish” 教堂,叩拜圣体,天天记得国内的同胞,尤其主内亲人、牧童们。
乐于向神父述心的是:道公弟蒙召一个月了,我常常甘饴地回忆他慢慢而清晰地回答我:“是的,是的”、“很好”。及知他病重住院后天天早上七时(纽约时间晚上六时)左右去电,有时他睡着了由守着他的柳青或护理人员接。当他本人接的时候,简短地提醒他圣人们的言行,例如:圣依纳爵说:病人在床上犹为战士在战场,要英勇作战;圣人们说:天主爱谁,让谁多受苦,协助救赎工作;圣女日多大晚年受很多病苦;1950年时,辅大一位修女教授告知她至少读过200位五伤圣人圣女的事迹;台湾的单枢机患肺癌后的言行。
弟总是慢慢地口齿清楚地说:“是的,是的。”
“昨晚睡得好吗?” “很好”,这也是我最后听到的他的声音。
神父,请记住:我们的家庭是个平凡的家庭,胞弟本也是个平凡的人。是圣经,永生天主的圣言,藉着那许多他接触到的爱耶稣的神长们的伟大精神及圣人们的真实故事,加上他个人选择而造就了他。“我信肉身之复活,我信常生。阿门。”愿天主永受赞美!
3、 尾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杨老师作为教师最好的总结。“传道、授业、解惑”,他都做到了,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的称谓当之无愧。
“这是我的命令: 你们该彼些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若15:12)杨老师秉承基督的教导,上爱天主,下爱世人,感悟了基督圣心救世的炎炎爱火,活出了信仰的真谛。
“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 5:10)杨老师对信仰坚定不移、忍辱负重、誓死不屈,数次蹲守监狱。是他捍卫了信仰,捍卫了人类信仰的自由,感动并鼓舞了很多人对信仰的追求。
“我赤身脱离母胎,也要赤身归去;上主赐的,上主收回。愿上主的名常受到赞美!”(约 1:21)杨老师抱病在身七、八年,忍受病苦,从无怨言,勇背十架,约伯的精神在他身上熠熠生辉。
“那时,君王要对那些在祂右边的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吧!承受自创世以来,给你们预备了的国度吧!”(玛 25:34)杨老师的一生,堪当成为天主的子女,堪当领受天主的丰厚的赏报!
杨老师的一生饱经风霜,尝遍人间的酸甜苦辣。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俭节约、持守神贫;坚守信仰、无怨无悔;乐于助人、爱人如己。他是天主在世间爱的使者,把基督的爱传给他人,并播下爱的种子。不求我们和杨老师一样,但求他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他没有像伟大的传教士那样远赴重洋、历尽艰险传扬基督福音,
但他身边却有很多人因着他认识了基督、加入了教会;
他没有像德肋撒修女那样关爱穷人,轰轰烈烈,影响全球,
但他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位爱心老人,大爱无垠;
他没有像修道人那样走进会院,奉献教会,
但他持守神贫、独身,是世俗中的修道人;
他没有像司铎那样教导人灵,
但他教书育人,一言一行影响学生。
愿杨老师的精神永留人间,愿他的光辉典范铭记于每人心中,学习他的大爱精神,向天主交上我们人生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