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作清香满天下
2014-11-10 10:04:16 作者:焦玉海 来源:《信德报》2014年10月30日,39期(总第603期)
2013年9月16日3点1刻,中国著名公教画家杨万恒老师安息主怀,享年59岁。
杨老师只有高中学历,没有机会进美术学院,但他却用天主所赐的智慧,经过勤奋努力,成为一名画家,在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部分作品被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收藏。他的名作《小女孩》,以细腻、质朴、柔和的写实风格,广受好评。
杨万恒老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为了表达深藏内心的真挚感情,他抽出时间先后为宣化屈家庄和深井镇南屯、崇礼县高家营、张家口下花园区苏家房、涿鹿县双树、山东省某教区的教堂绘制了一批大型教会壁画。
杨老师逝世一周年之际,愿把他的事迹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对美的不懈追求
杨万恒老师1955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屈家庄的一个老教友家庭,从小学习优秀,尤其酷爱画画。1968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同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屈家庄村来了几位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学生,高中甫毕业的杨万恒抓住机遇,虚心请教。几年过去,他的技法大有长进,掌握了油画国画的基本绘画要领,并由临摹开始了写生。
1973年,杨万恒应征入伍,到北京服役。由于他的才华,被破格提拔到了战友文工团工作,这为他以后美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战友文工团里人才济济,美术组里更是不乏佼佼者,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郑洪流、艾轩两位老师。他们的画法中西结合,神形兼备,并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在战友文工团工作的几年,杨万恒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绘画技法。
后来,杨万恒又到山西省运城服役,从事美术工作。1978年,杨万恒退役后回到屈家庄,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
杨老师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花鸟、植物、山水等,具有写实风格的人物画尤其突出。1988年,他的第一幅油画《远方来客》走出国界,在国内美术界的声望迅速提升。20多年间,杨老师绘制油画一百多幅,国画近百幅,国画尤善梅花。
此外,杨老师的书法也是笔力遒劲,自成一家。后来,杨老师又涉猎艺术摄影领域,为社会、为教会贡献了一批具有极高文化品位的摄影作品。
杨老师一边创作,一边培养美术人才,他的很多学生考进了各级美术学院。
杨万恒老师正在创作油画
二、对他人的怜悯和关怀
作为一名基督徒,有着基督悲天悯人的情怀。由于从前和杨老师交往很少,只能从他的妻子龚秀玲那里得到杨老师奉献教会、奉献社会的有限的几个数字。
2002年,本村翻修教堂,杨老师除了义务绘画,还捐了款。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杨老师通过红十字会捐了款。
杨老师经常到崇礼县、张北县写生作画,当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在贫困的环境中刻苦读书,他深受感动,总会把身上的钱拿出来,给孩子们交书费、买笔买本。他常嫌妻子太小气太抠,他对妻子说:“钱是身外之物,不善用就是一堆废纸!”
三十多年,杨万恒老师究竟捐献了多少,谁也无法知道,因为杨老师生前低调做事,很少愿意谈起。
对于衣食起居,杨老师要求很低,粗茶淡饭,穿着普通。虽然收入颇丰,但他知道“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是别人的,我们只是经理人,天主才是财富的主人”的道理。
对于名誉和地位,杨老师看得非常淡。因他的威信和对堂区的贡献,神父教友多次请他担任会长,都被他婉言谢绝。
杨万恒老师与他的学生。左一为妻子龚秀玲
三、对死亡的坦然淡定
自2012年起,杨万恒老师的人生道路经历了重重考验。
2012年,患脑梗阻;2013年,摔了腰,后又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
一系列的灾难,使家人的精神几乎崩溃,唯独事业处于鼎盛期的杨老师自己却是异常的镇静。
让人感动的是,这时期,他们夫妻二人为了对方,都在“演戏”:龚秀玲背后以泪洗面,对着丈夫却强装笑脸,好言安抚;杨万恒呢,带着妻子旅游、走亲访友——全心陪伴家人,这是他从前很少做的事情。
2014年8月22日,杨老师抱病参加了涿鹿县双树天主堂的祝圣大典,并亲自制作了一套完整的录像,给双树堂区留下了一份永久的纪念。
这之后,杨老师便卧床不起了。在他病重期间,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探望安慰他,但在谈话中,杨老师却为他们解心宽,讲道理,这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杨万恒老师去世后,堂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庞大的军乐队、唱经团和数千教友,一路护送着杨万恒老师缓缓登上肃穆的北山教会墓地。
杨万恒老师虽然离开了世界,但他的德表,他的作品,就像那洁白的梅花一样,“散作清香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