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礼仪中的用香
2014-08-22 14:01:37 作者:鸿皋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4年8月28日,31期(总第595期)
每逢主日或大的庆节,各处圣堂都要举行隆重的大礼弥撒。随着进堂咏的歌声,主祭神父及辅祭人员列队到达祭台前向祭台行礼后,主祭会向祭台并沿祭台一周献香。圣道礼仪恭读福音前向福音书献香,圣祭礼仪时神父向祭品献香,然后辅祭员给主祭者献香,末后辅祭员也给教友献香,这各有什么意义呢?
给祭台献香:是为尊敬祭台,是献祭之圣所,吾主之表意,如今之祭台,象征着加尔瓦略山。
给福音书献香:是尊重圣经,表示圣经意义之馨香。念福音是天主借其圣子耶稣垂训世人。
给祭品献香:因为将用这饼酒变为耶稣至尊至圣之体血,所以弥撒圣祭是重演十字架上的祭献,为此,好似给耶稣献香一样。
给主礼司铎(主教)献香:因为司铎(主教)为耶稣的代表,将要奉献弥撒大祭。
给教友献香:因为借着圣洗圣事,圣神倾注在信友身上,把他们像桠枝一样接在基督这棵葡萄树干上,使之成为耶稣基督奥体的肢体,并同主祭一齐共献圣祭;教友此时站起,并当定志,常要发德行的香味,使别人“闻到”。
下面来谈谈弥撒中的香:
1.乳香
乳香是用树液制成的香料,液体一干,呈现淡黄色,容易燃烧,发出来的浓烟,香气宜人。弥撒中,乳香一般放在香船里,由神父用小勺撒到香炉中的木炭上,一经燃烧就发出好闻的香气,表示我们的祈祷上达天庭。
教会初兴,因为教外皆烧香敬神,教会对烧香相当反感。特别是戴尔都良(155-230)时代,教友极端反对。
及至第4世纪,教会开始发展礼仪,烧香亦派上了用场。按西尔物斯德肋教宗的主教礼节本的记载,君士坦丁大帝献给脱利腾大殿一对纯金的大香炉。他还献另一个金香炉放在圣洗间。但这些香炉的用意,并非敬神而是使教堂内芬芳扑鼻,香氛宜人,助人神魂超拔,易于祈祷。
2.上香
一种最古老的上香的形式,是向祭台上香,在祝圣圣堂典礼中有类似的上香礼。这种上香礼的意义,似乎是向亡灵敬礼。因为初兴教会的坟墓就是祭台。类似的上香,来源古老。古人常有在坟墓上烧香的习惯,以维护坟地空气的芬芳。之后由祝圣圣堂上香,又向大礼弥撒中的祭台上香。此外,神职人员公唱晨祷及晚祷时亦向祭台上香。
大弥撒中,举扬圣体及圣血时,亦向圣体圣血上香。举行圣体降福时,明供圣体,当大家唱“至尊圣体”时由主祭向圣体上香。神父举圣体降福教友时,辅祭人员向圣体上香。这几种上香是近代出现的。
2月2日献主节(圣母取洁节),祝圣蜡烛时亦向蜡烛上香。同样圣枝主日,祝圣圣枝时亦向圣枝上香。
教会也对亡者遗体,以及墓穴上香,以表敬意。
3.香炉
教堂所用香炉,最初体积相当大。这种大型香炉,第一次在教宗塞尔久一世(687-701)的礼节本上有记载:“这位教宗制造了一个大型纯金的香炉,上面装饰着柱子及圆顶。他将此大炉高悬在圣伯多禄像前,为能在大节日的弥撒中焚香祈祷。”
在6世纪时,出现一种小型香炉,有盖子,盖上系一条小链,用以开关;之后又用三条链子,穿过盖上周边之三个小洞,使盖更易于开关。
到了第12世纪,香炉底座,其本身及盖,渐渐由圆形变成三角式六角形。香炉本身,几百年未有变化,但炉盖则改变许多。首先盖顶加一圆环,圆环又改成圆珠,然后又有造成楼形,甚而成堡垒形。中间有链以便开关。
及至14世纪,香炉四周又装饰了花、叶、动物、人像、天使、圣母、基督等形。文艺复兴时代及17世纪,复将香炉加长了许多。现代的香炉,又恢复了简单的样式。
香炉的质料,通常是铜、青铜或铁。
4.香船
香船是盛乳香的小器皿。香船有盖,一半可打开,其中放一小勺,为添香用。
5.香的象征
乳香、香炉及焚香,曾经给喜好象征者很多解释的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礼仪中所用的一切外在形式,使我们感到礼节的庄严、神圣,使我们宛如身临天主面前,易于祈祷、接受天主的恩宠、相信其伟大至善、超凡入圣。圣体中的音乐、歌声、红花、绿叶、装饰、蜡烛、乳香……在在都刺激我们的耳目口鼻,使我们整个人,沉浸在超然的气氛中。
焚香除了使圣堂芬芳,亦是向天主、基督、圣人、圣徒及圣物等的一种敬礼及敬意。此外乳香还代表我们的祈祷上达于天主台前。为使我们的祈祷蒙受天主的悦纳,我们自当如圣保禄所说:“我们就是献于天主基督的馨香,在得救的人中是,在丧亡的人中也是;但为后者,是由死入死的芬芳;为前者,却是由生入生的芬芳。”(格后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