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对徐光启的推崇
2005-03-02 15:22:37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第232期)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向《易经》“开火”,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但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得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原载9月25日《深圳商报》,上海《报刊文摘》10月11日转载。)
徐光启在《几何原本杂议》中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书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光启又说:“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这末一句就是杨振宁在发言中引以为据的“推论不能次序颠倒”,即推演法的一个精髓。
由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述的《几何原本》是利玛窦在罗马学院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HR ·CLAVIUS)讲授的课本。他出生于德国,18岁时在罗马入耶稣会修道。他于1574年出版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卷的拉丁文本。利玛窦对这位老师非常崇拜,认为他是欧几里得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利玛窦在罗马求学时入耶稣会,也与他有关。
为了强调数学理论,学习《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徐光启在《几何原本杂议》的最后,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举了古人的一句诗:“鸳鸯绣出从君用,不把金针度于人。”光启却反其意而用之,改为:“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于人。”光启在此把“鸳鸯”比喻为数学的具体结论或计算,把“金针”比喻为 严密的数学理论各推演方法。
在徐光启看来,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重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他反其道而行之:把“金针”交给人们,有了“金针”,人们掌握了方法,就能绣出无数的“鸳鸯”———科学成果。
杨振宁博士在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重点,殆指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