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们为何“必须”参与弥撒


2014-05-19 11:37:25 作者:张维明 译 来源:《信德报》2014年4月3日,13期(总第577期 )

    “将来能在天主的国里欢宴的,才是有福的!”(路14:15)

    无论你是八岁或是八十岁的人,在你人生中可能都曾问过这个问题:“我为什么必须去参与弥撒?”
    ●你有时也许就是不想去;
    ●你也许不喜欢你们堂区的音乐和神父的讲道;
    ●你也许认为弥撒太乏味;
    ●你也许感到堂区的人们不太热情好客;
    ●你也许会自辩说,在家里和教堂祈祷都一样。

负面思维的力量
    即使你知道参与弥撒是好事,但由于你侧重了负面思维,总想到阴暗的一面,你就不想去教堂参与弥撒了。开始时,你会感到有一点罪恶感,但后来你就会给自己找到借口,认为自己太忙了,太累了,没有精神,或者太沮丧。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你实际是失去了天主在感恩祭中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要有正面的思维
    若你能改变对参与弥撒的态度,那会怎样呢?若你能开始这样想,把参与弥撒当作自己与天主和教友们一次特别的联络机会,那会怎样呢?若你能把思想集中在堂区你喜欢的一面,而不是不喜欢的一面,那会怎样呢?若你把弥撒放在生活中的优先位置,那又会怎样呢?
    怀有这些正面态度的效果定会使你感到惊异。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每星期进教堂的人,他们的情况是:
       ●不大可能患忧郁症;
    ●不大可能滥用药物或酗酒;
    ●很有可能对是与非的问题具有清晰的感觉;
    ●很有可能有较长的寿命和更愉快的人生。

为什么仅在家中祈祷是不够的?
    在家中祈祷固然很好,但它永远不能替代参与弥撒。当你在家中祈祷时,你的祈祷仅是个人的祈祷,是单面的祈祷。但若去参与弥撒圣祭,你是用整个心身,用你全部的感觉祈祷。你要看、听、嗅、尝和触摸,你的身体有时屈膝、坐下、跪下、起立、走路和唱歌。

弥撒还使你有机会:
    ●为你的罪过请求宽恕;
    ●在神父讲道中聆听天主圣言,会正面影响你的生活;
    ●把你自己奉献给上主;
    ●体验和领会饼酒变成耶稣基督的圣体和圣血的奥迹;
    ●向他人伸出手送上基督的平安;
    ●承认自己卑微,然后去领受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灵魂及天主性;
    ●接受神父的特别降福;
    ●带着教会的委托走出去工作,使这世界能变得更好。

带孩子去参与弥撒
    按照教会法,小孩在七岁时,就应该每主日参与弥撒。下面向你提供几个方法,可能使你和孩子们更愉快地参与弥撒:
    ●准备好每个人进教堂的衣服,不要临时忙乱;
    ●为孩子带上一本图文并茂有关弥撒的书;
    ●确保每个人都拿一些钱,投入爱心篮或献仪箱中;
    ●坐在前面的座位,以便使孩子能够看到礼仪的进行;
    ●即使孩子太小不能领圣体,仍然可以带他们排在领圣体的队列中;
    ●孩子表现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在弥撒后,尽量为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一些特别的礼物以资鼓励。

贵在参与
    为从弥撒中获益更多,最好的方法是做义工,参与礼仪、乐队和服务组的工作。即使只有一个家庭成员参加,也是代表全家参与。如果你没向堂区神父做过自我介绍,你可以在弥撒后特意向神父问候,他一定乐意和你及你的家人相见。这样,你就会感到你和堂区有了更紧密的关系了。

给有十几岁孩子的家长一些建议
    要与十多岁的孩子谈论弥撒。如果他们乐意去参与弥撒,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与他们分享信仰,加强他们与你们和与天主的关系。
    如果你的孩子反应冷淡,不愿意去参与弥撒,你要尽力说明,让他们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某些事,因为这是为我们自己的益处——无论我们自己愿意或不愿意做这些事情。弥撒这种事关乎不到我们的情感,是我们应该把自己托付给天主。这关系到我们需要发现天主对我们的人生计划是什么。但是,最能帮助你那十多岁孩子的方法是用你自己的信仰表现作见证。如果孩子们发现参与弥撒对你的人生很有意义,他们便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开始探讨。

参与弥撒不是参加娱乐款待
    款待是当今教会在敬拜活动中一种时髦的举动,堂区的领导们总想引发听众一种特别的兴致。但是,弥撒正好相反。弥撒是一种神圣的礼仪,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带进来,并把情感融入到礼仪中。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带有不同情感的人——一个悼念死亡和另一个庆祝新生的人——竟能一起参与弥撒,但他们仍能感到彼此的内在联系。重要的是,他们超越了情感而进入了真实的祈祷,他们透过耶稣基督将自己献给了天主。

本文标题:我们为何“必须”参与弥撒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