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3-07-26 10:23:22 作者:曾敏 来源:《信德报》2013年7月11日,25期(总第542期)
今年87岁的兰石神父,从1956到2005年在陕西三原教区修石渡堂区任本堂。在他51年的本堂生涯中,修石渡出了13位神父和24位修女。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部分教外人的进教,教友人数已由过去的数百名增长到1500余名,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从兰神父的人生轨迹中,见证了信德在一名司铎身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病榻上的兰石神父
一、为振兴教会倾注全部心血
由咸阳到陕北的312国道,在泾河上有个大渡口——修石渡,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泾河大桥未通,所有行人、马车、汽车均由此渡口摆渡。世代以摆渡为业的船工,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村——修石渡村,
1956年,晋铎一年的兰神父,被派往修石渡堂区任本堂。他出生于陕西礼泉县,从小随父母迁徙到高陵县通远村,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又受到通远大修院的良好教育,虔诚侍主,心地善良,对教友不分贫富智拙,一视同仁。上任后,家访成了他不可或缺的功课,全村数百户教友及教外同胞皆耳熟能详,谈论起来如数家珍。
教友高荣誉拆房时,不慎从房顶摔下,腰椎骨折。神父听说后托人捎信请来武官坊一位看骨科病的高手,治好了他的病,未留下一点后遗症。教外人王洪军的儿子王社娃出了车祸,又手头拮据,神父慷慨解囊,帮他住院治疗。父子二人感激涕零,从此常来教堂,后来都领了洗。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在那个神父奇缺的年代,除修石渡外,神父还管了好几个堂口,包括30公里外的咸阳市、宗家庄和穆家沟。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牧灵上的他,特别惦记城市教友,他曾无数次深入居民小区教友家中做弥撒、行圣事,把无人照管的“羊”一个一个地聚集到“羊栈”里。
八十年代初,修石渡教友贾坐德在本村成立建筑公司,为西安、咸阳等地供应泾河石砂,收入不菲。神父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教友投资、投劳,为修石渡堂区建成了可容纳1000余人的教区最大的教堂,结束了在窑洞做弥撒的历史。建堂过程中,神父首先捐出了自己节衣缩食积攒起来的钱,又发动教友们募捐,在他的感召下,全村教友慷慨解囊,贾坐德倍受感动,将公司利润的大部分捐了出来(相当于建堂经费80%)。神父又发动无力投工的老年教友为建堂热心祈祷,建堂持续了9年,未发生任何事故。
修石渡大堂竣工后,神父又发动教友中的大工和运输户,支援宗家庄和穆家沟两地建堂。这两个堂口的教友看到修石渡教友远距离为他们运去沙石,又支援大工,深受感动,兰神父领导修建三座教堂,也把教友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九十年代,沙石价位上涨,挖掘、运输沙石收益颇丰,在利益驱动下,修石渡的青壮年劳力主日无人进堂。兰神父劝说无效,捶胸顿足,流泪祈祷。不久,修石渡接连出了几起车祸,震惊四方。神父立即请来几位司铎和他一起在修石渡村举行圣体大游行,在每个十字路口做圣体降福,又到亡者坟上举行隆重的安所礼。此后,事故再未发生,教友们也从血的教训和活的见证中受到教育。从此虔诚侍主,人人守主日,成为三原教区人人夸赞的教友村。
二、修石渡圣召摇篮
兰神父的父母是通远闻名遐迩的热心教友,兰神父弟兄三人,出了两位神父。在父母的传承下,兰神父感觉到了圣召培育的重要性。
八十年代初,在刚恢复信仰后的非常时期,兰神父以他对圣召的敏感,意识到培育圣召刻不容缓。他在全力以赴抓牧灵,不失时机抓建设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抓了圣召培育。如果说,他倾心打造的修石渡教友村,为圣召提供了成长的氛围,那么,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更是圣召成熟的条件。
教友们回忆,在主日讲道中,圣召是他常讲的话题之一。每年圣召节,他都举行隆重的圣体降福,做大祈祷。在修石渡,神父、修女的亲属最受人们的尊重。
八十年代末,是修石渡圣召最多的时期。连续数年,每晚弥撒后,他都将圣召青年聚集在一个家里进行培训(当时圣堂未建)。为养成他(她)们参与教会礼仪的习惯,他安排有圣召的男青年轮流辅祭,女青年轮流读经。
任爱英考大学差一分,父母要求她补习,她自己想做修女。兰神父做通了其父母的工作,出资让她考上了卫校,毕业后又安排在圣心会修女在村里开设的医疗室实习一年,使其最终走上圣召之路。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简朴的生活
当笔者谈起兰神父时,咸阳堂区的女会长(娘家在修石渡)动情地说:“兰神父克苦至极,他一生没穿过一双皮鞋,没买过一件衣服,他穿的鞋都是教友们做的,衣服也是教友们给的。为了省路费,他从来不打的,也很少坐车,快80岁时还骑自行车到50里外的咸阳、宗家庄、穆家沟下会。他把钱都资助了有圣召的学生,或是盖了堂。从修石渡出去的神父、修女,几乎他都资助过。”说着,她声音发颤,眼圈也早已湿润了。
告别了兰神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踏上西去的火车时,我为兰神父祈祷,希望这位信德的楷模,能够感动更多的人,为主奉献终生,服务教会,使教会不断地走在天主的旨意中,使教会早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