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传播福音
—— ——周丽萍修女画作《最后晚餐》赏析
2012-12-04 14:46:55 作者: teresina
周丽萍修女来自吉林教区圣家传教修女会,自幼酷爱绘画,发永愿后进入大学接受油画专业训练,曾多次参加教会和社会举办的画展并荣膺奖项。2009年9月应全国修院之邀,担任全国修院宗教艺术部美术教师,从此,一边教学一边从事中国特色的绘画创作。
2010年12月,修女在西安南堂举办了个人画展。共展出写意、工笔类作品30余幅,展品精美、题材丰富。其中最让我流连忘返、赏心悦目的是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最后晚餐》。
以往,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是达芬奇笔下的西方式《最后晚餐》,而这幅创意独特、栩栩如生,将宗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式《最后晚餐》则给人一种崭新的宗教体验和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整幅圣像最引人注目的中国红。从主耶稣腰间的红色衿带,到背景墙上两扇红色的古窗格、餐厅中红色的柱子以及餐桌上照明灯内红色的蜡烛,鲜艳的朱红既突显出浓浓的中国元素,又寓意着主耶稣三日后复活,普世得救、万民欢庆的莫大喜讯。
在餐桌四周,主耶稣与十二门徒身着汉服,头盘发髻,或站或坐,表情不一、神态各异。当主耶稣在席间镇定自若地说出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时,门徒们有的疑惑疑问、有的惊诧惊异、有的悲愤气愤、惟有犹达斯紧握装有三十个铜板的钱袋,诚惶诚恐地望着主耶稣……修女以深厚的宗教情感和细腻的画笔将门徒们不同的外在表情和内心活动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此时此刻,主耶稣却非常沉着冷静,他心甘情愿承行父的旨意,心平气和接纳被门徒出卖的事实,彰显出莫大的信德。祂的平静平和与窗外宁静的夜景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祂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为我们指引、给我们照亮;祂是一座雄伟的高山,永远巍然屹立在我们心中。
在这幅巨幅圣像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犹达斯。以往,有的西方画家刻意把犹达斯只身一人画在主耶稣和众门徒的对面,也有的画家在主耶稣和众门徒的头上都画上了圣人特有的光环,唯独犹达斯头上没有。而在这幅中国式《最后晚餐》中,作者却有了新的立意和表达。十二门徒中唯有犹达斯腰间系着和主耶稣一样的红色衿带,一则,犹达斯是主耶稣关心关爱的弟子,即使他财迷心窍出卖恩师、即便他泯灭良知背叛亲人,但主耶稣对他的爱依然丝毫未减、始终未变。基督以祂的嘉言懿行为我们做了爱的典范,那就是:爱仇人,宽恕得罪我们的人。二则将犹达斯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与主耶稣的至仁至慈、至公至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警示我们要以人为鉴、以史为镜,不要重蹈覆辙,屡屡犯罪,而要改弦更张、改过自新,做耶稣的好门徒,做天主的好儿女。
在餐厅的背景墙正中是一扇雕有方形图案的圆窗,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铜钱,铜钱的外周呈圆形,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方孔,外圆内方。一扇圆圆的窗户、一枚小小的铜钱启示给我们的却是做人处世的道理——外圆内方。“方”是做人之本,为我们来说“方”就是天主十诫,唯有遵守十诫,我们才能做到刚正不阿、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才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圆”是处世之道,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圆润圆通。生活中,要仁爱博爱,多关注他人疾苦;委屈时,要包容宽容,多感念他人好处;名利前,要谦卑谦让,多考虑他人感受。唯有如此,我们的灵性生命才能更加奕奕成长,我们的福传工作才能更加蒸蒸日上,我们的信仰人生才能更加丰盛圆满。
圆窗两侧的对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的训导,亦是主耶稣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餐厅中红色的柱子、黄色的帐幔、绿色的芭蕉和精致精美的鼓凳,这些中国元素跃然画面,勾勒出一幅温馨恬静的中式餐厅场景。在餐桌之上摆放着清一色的中式餐具:有盛行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碗、碟、酒壶,有古时盛酒用的樽,以及起源于中国商代、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筷子。餐桌上的照明灯内一支红烛徐徐燃烧,光焰熠熠闪动,这是主耶稣为爱牺牲自我、照亮世界伟大精神的写照,祂是今在昔在永在的照世真光,祂的光辉普照寰宇大地,光照千秋万代,给世界带来了希望、温暖与光明……
主耶稣为了我们的得救,无怨无悔无私地牺牲自己至高至贵的生命,祂对我们恩重如山、恩深似海。我们理应对天主尊敬、崇敬、孝敬,对天主的大爱知恩、感恩、报恩。正是怀着这样一颗崇敬感恩之心,修女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每当她展开画纸、拿起画笔,《圣经》中最后晚餐的场景就会在她的脑海清晰浮现,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为了画好中国式《最后晚餐》,之前学油画的她,常常在繁忙的教务之余宵衣旰食、挑灯夜战,悉心学习,潜心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的绘画技巧,仔细阅读相关书籍,也屡次请学生们做模特,为艺术福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一年呕心沥血的创作,宵衣旰食的耕耘,凝聚着修女点点滴滴汗水和日日夜夜辛劳的《最后晚餐》终于创作完工,画稿完成后,这幅意态娴静、蕴涵深意、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的《最后晚餐》,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与一致好评。在当今福传工作步履艰辛的形式下,将基督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绘画艺术则是将基督信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进程中一条不可忽视的路。周丽萍修女的中国式《最后晚餐》响应了教宗本笃十六世提出的“信仰本土化”的号召,让大家在受到宗教文化熏陶的同时,又能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对宗教文化在本土的扎根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修女对天主的敬爱、对艺术的挚爱,令人感动、叫人敬佩,更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一个人对天主的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而艺术与福传又紧密相连,作为一名修女画家,她努力通过宗教艺术创作来宣扬福音,她在孜孜不倦追求,她在锲而不舍学习,她在尽自己的所知、所懂、所能,将基督文化更多、更好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为信仰本土化的扎根与发展增辉添色,她用艺术来赞美光荣天主、用艺术来弘扬基督文化、用艺术来传播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