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传播西方文化科技知识的汤若望


2002-06-19 10:16:59 作者:文/彭光玺

向往东方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于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城的一个贵族之家。大学毕业后,被选送到德意志学院,这是圣父建议为造就“学识卓越而忠于教会的贵族子弟”而创建的学府。他修完三年哲学课后,于1611年加入耶稣会,又以四年时间钻研数学与神学。1614年,来华传教士金尼阁邀请他伴随前往,1616年,他正式向耶稣会总会长请求到中国来。

应召进京

    1618年,汤若望乘船从里斯本启航,绕过好望角,经历飓风险浪、海盗、瘟疫,有几十名同行者丢掉了性命,他终于登上印度大陆。数月后,他与传教士金尼阁、龙华民到了澳门。1622年,辗转广东、江西、杭州,次年到北京,后又到西安传教。余暇,他潜心攻读汉语,钻研天文,观察星象,并写出了关于日月食的论文。1630年,奉崇祯皇帝圣旨进京修改历法。

传播西学

    汤若望在翻译大量欧洲天文典籍的基础上,和以徐光启为首的中国学者一道修历制历,1634年完成了《崇祯历书》(后称《新法历书》)。还制造出小型天体仪、望远镜等多种天文仪器。1642年,他又遵旨建厂造炮,督造二年,制炮40余尊。同时著有《火功挈要》(介绍火炮)、《远镜说》(介绍望远镜)、《古今美食考》、《测食说》、《恒星出没》、《浑天仪说》等,不下30部,尤其是主译了《矿冶全书》,推动了明朝开采矿业。他与人合著《主制群征》,率及自然界、动植物、人体学,使西医传到了中国。崇祯皇帝为表彰他的贡献,赐他《欲褒天学》匾额。

顺治优宠

    明朝灭亡后,汤若望为清朝顺治皇帝服务。他对一次日食的推则应验,朝野惊叹,1654年,他被封为钦天监监正,曾亲自给顺治皇帝解释过星象变化等问题,顺治皇帝宠幸有加,称他为“玛法”(满语,意为尊长),并屡次加官进爵,封为太常寺卿,1653年曾封“通玄教师”,次年,又赐他一块田产,还升任退政使的职务。

传教第一

    为传教,汤若望峰居异乡40余年,一切为了“对传播福音有益”,他接爱钦天监监正职务时曾提出一个附带条件,就是要使该职由教士长久充任,甚至关于研究和传播自然科学,他都视为传教的手段。

晚年多蹇

    汤若望在中国,得到多数耶稣会士和教友的信任和拥戴,认为他是“中国传教会的柱石之一”,也有些传教士对他出任钦天监监正等职竭力反对和攻击。汤若望1664年肢体麻痹近于瘫痪,随即发生一桩“教案”,以杨光先为首的中国官吏,控告汤若望“阴谋不轨”、“妄言惑众”,汤若望受传讯、会审、入狱,险些被处极刑。后经“复议”被赦免,但已垂危,于1666年8月,以75岁高龄故于北京。康熙皇帝亲政后,亲自为汤若望撰写祭文:对这位“鞠躬尽瘁的臣子”要“特加恩恤”,“遣官致祭”……这篇祭文在墓碑上清晰可见。

    杜刚 摘自《公关时报公关史话外国文化使者》

本文标题:传播西方文化科技知识的汤若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