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朝圣
2012-09-10 14:28:56 作者:雪敏 来源:《信德报》2012年8月30日,31期(总第502期)
我家距离陕西周至教区中华圣母山不足20公里,从记事起,几乎每年我都去那里朝圣。
第一次朝圣是在我8岁那年,当时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好,我们是个大堂口,组织大家去朝圣所使用的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是村里仅有的几位“万元户”家的大卡车。老神父还特意在祭台上宣布:“只有老弱妇孺才有‘资格’坐卡车,青壮年教友不得上车!”坐上大卡车后,我得意地向推自行车的大哥招手:“大哥,你慢慢骑,我在山下等你!”在大卡车隆隆的轰鸣声和扬起的漫天尘土中,我第一次来到了圣母山。
那时山顶还没有教堂,只是一片开阔地。上山的教友们自发地每人给山顶捎两块砖算是支持圣山建设。我妈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我就主动到砖石堆里捡了四块砖:两块是她的,两块是我的。我们还没走多大会儿,大哥就追上来了,我就赶紧把手里的砖递给他。大哥那年刚好高中毕业,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四块砖对他来说不在话下,我们几乎是跑着到了山顶,掉头才发现母亲早被甩在了半山腰。
放下砖,我和大哥跑遍了附近的小山。五月的山上到处都是槐花和野樱桃。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早忘了母亲临上山前嘱咐要在山顶望一台弥撒的话。那天我们摘了好多樱桃,我还一不小心从一个两米多高的小山坡上滚下,摔断了母亲给我新买的发卡。
当山顶广播里传来神父“弥撒礼成”的声音时,我在心里也说:“感谢天主。”年幼的我甚是顽皮,一说完“感谢天主”就连忙与大哥往山下奔,急着要把新鲜的樱桃带给家中的父亲吃。下山后,大哥骑车带着我,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山峦,我的心中充满喜乐,默默许下以后会经常来这山朝圣。
时光如梭,我的青年时代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过得相当艰难,先是父亲和几位长辈相继辞世;之后,我又不得已辍学回家,走向社会,内心的自卑和现实的残酷,让我过早体会到世态炎凉。带着一身的疲惫,我再次来到圣山脚下。
那天乌云将山顶包裹得密密实实,一丝风都没有,昔日美丽的大山,让我觉得生硬和冷峻。看到身旁一群小孩健步如飞唱着歌向山顶跑去,我在心底反复自问:我快乐的童年在哪儿?当年我捎到山顶的砖块今朝何在?上主啊,你说过会给我平安喜乐,为何我未见应许,只见苦难?
我静静地跪在从童年时代起就与我一同“成长”的教堂前,时间仿佛静止。教堂还未竣工,在大体成形的教堂里人们来了又走。周围的声音渐渐沉寂下来后,我才拖着酸痛的腿向山下走去。环顾周围,群山之中,我是如此渺小,而山则是一如往昔美丽静好,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幼相伴相携跋山涉水前来……
又是一年春到,山顶上的教堂已经建成。伴着百花的芬芳和山间泥土散发的气息,我和留学归国不久的神父一起去圣母山朝圣。沿着新铺的石阶拾级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半山腰。十多年没来圣山的神父突然指着背山处一株开满粉红花朵的小树说:“我认识这棵树,它叫绒线花树,它的花可以泡茶,有清凉去火的功效!”这种树是林业学中常说的“被压木”,指那些长期生长在大树或背山阴面的树木,尽管树龄很大,但由于受地理和条件限制而没有接受到足够的阳光和营养,因此生长缓慢。我和神父相视一笑,这种花树如果高高大大,就失去了它的灵气,小巧玲珑更能显出它的风雅。草丛中突然有条小虫子爬出来,我用小木棍轻轻一触,它立刻机敏地蜷住长长的身子,躲藏在落叶中……我感叹,天主如此爱着我们,他给万物以生命,保守其安全快乐地生长。
第一次朝圣是在我8岁那年,当时关中地区的农村经济条件还不好,我们是个大堂口,组织大家去朝圣所使用的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是村里仅有的几位“万元户”家的大卡车。老神父还特意在祭台上宣布:“只有老弱妇孺才有‘资格’坐卡车,青壮年教友不得上车!”坐上大卡车后,我得意地向推自行车的大哥招手:“大哥,你慢慢骑,我在山下等你!”在大卡车隆隆的轰鸣声和扬起的漫天尘土中,我第一次来到了圣母山。
那时山顶还没有教堂,只是一片开阔地。上山的教友们自发地每人给山顶捎两块砖算是支持圣山建设。我妈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我就主动到砖石堆里捡了四块砖:两块是她的,两块是我的。我们还没走多大会儿,大哥就追上来了,我就赶紧把手里的砖递给他。大哥那年刚好高中毕业,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四块砖对他来说不在话下,我们几乎是跑着到了山顶,掉头才发现母亲早被甩在了半山腰。
放下砖,我和大哥跑遍了附近的小山。五月的山上到处都是槐花和野樱桃。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早忘了母亲临上山前嘱咐要在山顶望一台弥撒的话。那天我们摘了好多樱桃,我还一不小心从一个两米多高的小山坡上滚下,摔断了母亲给我新买的发卡。
当山顶广播里传来神父“弥撒礼成”的声音时,我在心里也说:“感谢天主。”年幼的我甚是顽皮,一说完“感谢天主”就连忙与大哥往山下奔,急着要把新鲜的樱桃带给家中的父亲吃。下山后,大哥骑车带着我,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望着渐行渐远的山峦,我的心中充满喜乐,默默许下以后会经常来这山朝圣。
时光如梭,我的青年时代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过得相当艰难,先是父亲和几位长辈相继辞世;之后,我又不得已辍学回家,走向社会,内心的自卑和现实的残酷,让我过早体会到世态炎凉。带着一身的疲惫,我再次来到圣山脚下。
那天乌云将山顶包裹得密密实实,一丝风都没有,昔日美丽的大山,让我觉得生硬和冷峻。看到身旁一群小孩健步如飞唱着歌向山顶跑去,我在心底反复自问:我快乐的童年在哪儿?当年我捎到山顶的砖块今朝何在?上主啊,你说过会给我平安喜乐,为何我未见应许,只见苦难?
我静静地跪在从童年时代起就与我一同“成长”的教堂前,时间仿佛静止。教堂还未竣工,在大体成形的教堂里人们来了又走。周围的声音渐渐沉寂下来后,我才拖着酸痛的腿向山下走去。环顾周围,群山之中,我是如此渺小,而山则是一如往昔美丽静好,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幼相伴相携跋山涉水前来……
又是一年春到,山顶上的教堂已经建成。伴着百花的芬芳和山间泥土散发的气息,我和留学归国不久的神父一起去圣母山朝圣。沿着新铺的石阶拾级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半山腰。十多年没来圣山的神父突然指着背山处一株开满粉红花朵的小树说:“我认识这棵树,它叫绒线花树,它的花可以泡茶,有清凉去火的功效!”这种树是林业学中常说的“被压木”,指那些长期生长在大树或背山阴面的树木,尽管树龄很大,但由于受地理和条件限制而没有接受到足够的阳光和营养,因此生长缓慢。我和神父相视一笑,这种花树如果高高大大,就失去了它的灵气,小巧玲珑更能显出它的风雅。草丛中突然有条小虫子爬出来,我用小木棍轻轻一触,它立刻机敏地蜷住长长的身子,躲藏在落叶中……我感叹,天主如此爱着我们,他给万物以生命,保守其安全快乐地生长。
秋日的中华圣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