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徐光启“背后”的故事(二)


2012-06-15 14:01:07 作者:段春生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2年6月7日,第21期(总第492期)

寻找与寻获
    徐光启从1597年初次接触天主教信仰,至1603年受洗,经过了六年的慕道。有学者认为徐光启皈依天主教,属于“理智型的皈依”。而所谓理智型的皈依,就是“通过书籍、文章、讲座……寻求关于宗教或属灵问题的知识……其信仰总是产生于参加宗教礼仪或组织之前。”而我以为用“理智型的皈依”可能无法真正的涵盖和形容徐光启受洗的真正动机,他受洗有理智型皈依的成分,就是通过学习和思考,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一个基督徒的皈依,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智型皈依”上,就无法达到将其灵性生命完全托付给至上神,也无法在其以后几十年的信仰生活中,始终如一、无怨无悔为教会服务。这可由领洗后徐光启与传教士、教会密切的关系,以及他为教会的奉献中得知。
    徐光启受洗后考取了进士,“名噪南北”,身份与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人对他皈依天主教的动机有很多猜测。如史学家黄节于1906年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徐光启传》就认为,他是“阳尊其教,而阴取象数之学,以为己用,……则其对于宗教所以信服而图益者可见。”黄节认为徐光启以受洗作为学习西方科学的手段也有其原因,就是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就是通过学术传教,以科学真理证明天主教真理,将士大夫从科学真理引向宗教真理。黄节的这个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然而事实证明,徐光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天主教徒。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榷控告传教士,要将他们驱逐出境。徐光启在为传教士辩护所写的《辩学章疏》中,对维护教会表现出一种勇敢的承担意识,“然廷臣之中,臣尝与诸陪臣讲究道理,书多刊刻,则心向之者臣也。”这里不仅看出他是教友,也更显示出他以教会代言者的身份,向皇帝大胆进言。
    在徐光启于万历四十四年四月与八月的两封家信中,更见其为一名热心的天主教友。他在信中教其子说:“教中事切要用心,不可冷落,一放便易堕落矣。”“外公(注:徐光启岳父)一病不起,……所幸者已得进教。又不幸先生(注:神父)不在,临终不得与解罪,不知汝曾令吴龙与一讲悔罪否?此事至急,凡临终者即无先生在,不可不自尽也。只要真悔,无不蒙赦矣。”由此可知,他对教理和圣事非常熟悉,他知道一个人于临终之际,在没有神父施行傅油圣事的情况下,只要发上等真切的痛悔也可以获得罪赦。方豪神父曾将此事作为徐光启虔诚信教的重要表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徐光启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怀着求索精神,对自己曾经浸润其中的传统(儒家及佛家)展开自觉的批判和反思。艾儒略称:“大宗伯徐公玄扈,博学多才,欲参透生死大事,惜儒者未道其详。诸凡玄学、禅学,无不拜求名师,然于生死大事究无着落。”他认为儒家思想缺乏一种终极关怀的精神,在面对生死大事上,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哲学,已不能满足徐光启对于死亡的困惑,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至论佛教,则“其言似是而非”;而禅宗与老庄,却“幽邈而无当”。他认为这些都不具备“足以耸动人心,使其爱信畏惧,而只有天主教能够“补益王化,左右儒术,就正佛法”亦即利玛窦“补儒易佛”的传教思想,同时这也是徐光启天主教思想的主要部分。
    利玛窦强调天主“以升天真福为作善之荣赏,以地狱永殃为作恶之苦报”,简言之,即“赏善罚恶”者,其有善必赏,有恶必罚,不在生前,必在死后。这些话使徐光启振聋发聩。紧接着利玛窦谈到天主是“道德之源”,神圣道德律的颁布者,道德价值的依据和来源。基于这样的理由,徐光启将追求真理的目光转向基督宗教。尤其在他阅读了《天主实义》与《天主教要》等书籍之后,明白了灵魂不死及死后审判的道理,曾大为震惊,“子昨所举,实人生最急事,吾闻而惊怖其言焉。不识可得乎?”于此,徐光启仿佛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他感叹说“此皆忠厚语,果大补于世也。”
    至此,徐光启对于天主教信仰再无任何疑惑。如他所言,“启平生善疑,至此而无可疑;平生好辩,至此而无可辩;即立志愿受教……”可以说,徐光启是在经过长时间的理性思考与信仰体悟之后,做出的成熟的决定。对于皈依基督,与其说他属于理智型的皈依,更好说是理智上的全面转换和灵性上的彻底交付。自此,徐光启的信仰与其一生中的政治、科学等重大事件,都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信仰成为他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连载二)

本文标题:徐光启“背后”的故事(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