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雍山上的晚餐厅(以色列朝圣系列之四)
2012-05-24 10:57:12 作者:玛尔大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17日,第18期(总第489期)
晚餐厅是圣史马尔谷的家,称为“马尔谷楼”,是耶稣给宗徒们洗脚、为宗徒们祈祷、一起吃逾越节晚餐的地方,故此称之为晚餐厅。主受难前夕临近犹太人的巴斯卦,耶稣亲自选定了在马尔谷家过此瞻礼。圣史路加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现今的耶路撒冷的城墙是由苏耳丹·苏雷曼 (Sultan Suleiman)在主后1537年至1546年间按照黑落德时代的模式兴建的。只是南部的城墙缩短了一些,所以当年的晚餐厅被划分到城墙外了。
从起初,教会就以耶稣自己的话,和他在最后晚餐中的行为来纪念他的死亡和复活。教宗本笃十六世解释说:“耶稣正在朝向他的苦难、死亡与复活,他完全知道这一命运。他愿意与自己的门徒们一起享用这次同以往完全不同的晚餐,因为这是他的晚餐,耶稣用这种方式举行他的巴斯卦节,换句话说,就是提前纪念他的十字架和复活。” 正因为第一台弥撒是由耶稣亲自在圣史马尔谷家举行的,所以晚餐厅成为教会的第一座圣堂,又称为“众堂之母”。不仅如此,耶稣复活后在这里两次显现给惊慌恐惧的宗徒们;而后,玛弟亚也是在这晚餐厅中被拣选的,以取代叛徒犹达斯的宗徒之位。教会历史上第一个九日敬礼也是在晚餐厅,随之,五旬节圣神降临于此。
楼上晚餐厅的面积为15.3米长,9.4米宽,中间三根大石柱将其分成两部分。朝圣者进入后会大失所望,这里没有大家期待的巨幅“最后晚餐”壁画,没有任何雕塑,没有水晶吊灯,没有祭台,没有跪凳,空荡荡的。天花板上的吊灯顶端隐约地看到一个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的浮雕,估计是十字军东征时留下的,因为巴斯卦这一天,耶稣在晚餐厅的全新奉献——被宰杀的逾越节羔羊就是他自己。在门口的一根石柱上雕刻着圣体圣事的标记:塘鹅妈妈啄食自己的血肉来喂养她的孩子们。塘鹅又名鹈鹕,嘴下面有个存储食物的大皮囊,幼雏将嘴伸进母亲的食道中索取食物。以前人们没有望远镜,误以为小塘鹅们在啄食母鸟的血肉。教会习惯以此表示耶稣以他的体血养育基督徒灵性的生命。“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6:54-56) 楼下则是达味圣王之墓(衣冠冢)。犹太人常来祈祷,其中也不乏基督徒等。女左男右分开入内,男人还被要求头戴“谦卑帽”以示对圣王的尊敬。达味墓用紫色绒布覆盖,上面印有皇冠、竖琴和达味星等图案。两旁放有供朝圣者祈祷用的圣经、圣书等。
走出马尔谷楼,一座达味圣王坐姿的铜像矗立在庭院中。只见圣王头戴王冠,身着绣有花边的长袍,脚蹬凉鞋。达味怀抱竖琴,仰视苍天,怀着对雅威天主的敬畏与信赖,对以色列王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尽管铜像已失去昔日光泽,教友们还是争先恐后地与“达味王”合影留念。缅怀他的丰功伟业,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欢快的圣歌:“当圣神在我心,我要赞美主,像当年的达味王!我要唱,像当年的达味王!我要拍拍手,像当年的达味王!”
晚餐厅历经改建、摧毁、重建的命运。主后70年圣殿被毁后,熙雍山曾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第4世纪时,该地建立了第一座纪念小堂,之后才改建为大殿。但又历遭波斯人、蒙古人及伊斯兰教人的破坏。目前的教堂是该会于14世纪在原址依照耶稣时代晚餐厅的形式所建的。1452年伊斯兰教占领了熙雍山时,将之改为清真寺,并把管理该堂的方济各会士赶走,禁止基督徒和犹太人进入长达五百年之久。当时的信友们聚集在一所犹太基督徒教堂内祈祷,该教堂的地基是在被摧毁的晚餐厅圣殿残石上建立。他们称自己为活的圣殿基石。 在熙雍山上人们找到了当时圣徒们留下的圣物。其中有标志着他们身份的挂件:上部是一个七灯台,象征着犹太人的基督徒;下部是一条鱼的形状,象征着外邦人的基督徒;中间的六角达味之星将这两部分连接在一起。今天,年轻的女孩子们喜欢佩戴这种圣物的金银项链和耳坠,漂亮又有意义。
如今的晚餐厅归以色列,但是圣方济各会却拥有一份1335年的地契。政府只许会士们每年在“建定圣体”和“圣神降临瞻礼”读福音、默祷和唱诗歌,但不准举行弥撒圣祭。
从起初,教会就以耶稣自己的话,和他在最后晚餐中的行为来纪念他的死亡和复活。教宗本笃十六世解释说:“耶稣正在朝向他的苦难、死亡与复活,他完全知道这一命运。他愿意与自己的门徒们一起享用这次同以往完全不同的晚餐,因为这是他的晚餐,耶稣用这种方式举行他的巴斯卦节,换句话说,就是提前纪念他的十字架和复活。” 正因为第一台弥撒是由耶稣亲自在圣史马尔谷家举行的,所以晚餐厅成为教会的第一座圣堂,又称为“众堂之母”。不仅如此,耶稣复活后在这里两次显现给惊慌恐惧的宗徒们;而后,玛弟亚也是在这晚餐厅中被拣选的,以取代叛徒犹达斯的宗徒之位。教会历史上第一个九日敬礼也是在晚餐厅,随之,五旬节圣神降临于此。
楼上晚餐厅的面积为15.3米长,9.4米宽,中间三根大石柱将其分成两部分。朝圣者进入后会大失所望,这里没有大家期待的巨幅“最后晚餐”壁画,没有任何雕塑,没有水晶吊灯,没有祭台,没有跪凳,空荡荡的。天花板上的吊灯顶端隐约地看到一个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的浮雕,估计是十字军东征时留下的,因为巴斯卦这一天,耶稣在晚餐厅的全新奉献——被宰杀的逾越节羔羊就是他自己。在门口的一根石柱上雕刻着圣体圣事的标记:塘鹅妈妈啄食自己的血肉来喂养她的孩子们。塘鹅又名鹈鹕,嘴下面有个存储食物的大皮囊,幼雏将嘴伸进母亲的食道中索取食物。以前人们没有望远镜,误以为小塘鹅们在啄食母鸟的血肉。教会习惯以此表示耶稣以他的体血养育基督徒灵性的生命。“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复活,因为我的肉是真实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实的饮料。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若6:54-56) 楼下则是达味圣王之墓(衣冠冢)。犹太人常来祈祷,其中也不乏基督徒等。女左男右分开入内,男人还被要求头戴“谦卑帽”以示对圣王的尊敬。达味墓用紫色绒布覆盖,上面印有皇冠、竖琴和达味星等图案。两旁放有供朝圣者祈祷用的圣经、圣书等。
走出马尔谷楼,一座达味圣王坐姿的铜像矗立在庭院中。只见圣王头戴王冠,身着绣有花边的长袍,脚蹬凉鞋。达味怀抱竖琴,仰视苍天,怀着对雅威天主的敬畏与信赖,对以色列王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尽管铜像已失去昔日光泽,教友们还是争先恐后地与“达味王”合影留念。缅怀他的丰功伟业,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欢快的圣歌:“当圣神在我心,我要赞美主,像当年的达味王!我要唱,像当年的达味王!我要拍拍手,像当年的达味王!”
晚餐厅历经改建、摧毁、重建的命运。主后70年圣殿被毁后,熙雍山曾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第4世纪时,该地建立了第一座纪念小堂,之后才改建为大殿。但又历遭波斯人、蒙古人及伊斯兰教人的破坏。目前的教堂是该会于14世纪在原址依照耶稣时代晚餐厅的形式所建的。1452年伊斯兰教占领了熙雍山时,将之改为清真寺,并把管理该堂的方济各会士赶走,禁止基督徒和犹太人进入长达五百年之久。当时的信友们聚集在一所犹太基督徒教堂内祈祷,该教堂的地基是在被摧毁的晚餐厅圣殿残石上建立。他们称自己为活的圣殿基石。 在熙雍山上人们找到了当时圣徒们留下的圣物。其中有标志着他们身份的挂件:上部是一个七灯台,象征着犹太人的基督徒;下部是一条鱼的形状,象征着外邦人的基督徒;中间的六角达味之星将这两部分连接在一起。今天,年轻的女孩子们喜欢佩戴这种圣物的金银项链和耳坠,漂亮又有意义。
如今的晚餐厅归以色列,但是圣方济各会却拥有一份1335年的地契。政府只许会士们每年在“建定圣体”和“圣神降临瞻礼”读福音、默祷和唱诗歌,但不准举行弥撒圣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