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路上没有“多余”
2012-05-18 14:23:27 作者:项阳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10日,第17期(总第488期)
教宗本笃十六世每年都会出访各国,进行圣地朝圣旅行,就此,梵蒂冈新闻室主任、梵蒂冈电台台长隆巴迪神父曾谈及他的感想说,“本笃十六世是个很注意聆听的人,他从所遇到的人身上得到很多。朝圣旅行使他得到非常深刻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圣地的人性和精神现实,这一深刻的现实该当把和平旅程作为研究的尺度、聆听、默契配合及精神、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对话而提出来。因此朝圣之旅是传达讯息之旅和聆听之旅。”
往往我们把朝圣当作“踏青”、“观光”、“度假”、“旅游休闲”,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含义,即隆巴迪神父所提出的我们应当边走边“聆听”,从所遇到的人、事、物上获取精神的价值。
我曾在江浙朝圣之行中参观完教堂之后,也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里记录了侵华日军对我同胞的残酷迫害,让我心里非常沉重。一时,我想起二战时由于一部分人对生命的残酷伤害及对人性的漠视,使犹太人受到同样的伤害,感同深受。教宗说:“我们怀着不平静的心情想起那些因种族和宗教遭盲目屠杀的受害者,他们被放逐、坐监,在那些背离正道没有人性的地方死亡。对那些事件的纪念,尤其对犹太民族遭受的大屠杀悲剧的纪念,激发我们更加深信每个人的尊严要得到尊重,好让所有人都感到属于一个大家庭。”他同时勉励基督徒“按照福音的严格要求生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以及信赖基督的力量,常常寻求公义、守法生活、修和”,决不“引致他人痛苦”。教宗的话实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尽管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为我们朝圣之旅的“顺带”,但却让我感慨万千:朝圣之途上没有一样“多余”,如果你静下心来,带着灵性移步观景,聆听历史,那么你的朝圣之旅便如“活水”源源不断,生机盎然。
而朝圣途中,教友所持的虔诚的心态及充满善意和爱心的人际关系,则是每位有心人皆能体验得到的,更加显示出与普通旅行的区别。
在网上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吴泽霖教授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他以教外人的身份曾经参加过一次朝圣活动,他说,朝圣者非常愿意表现出这绝不是简单的旅游和休闲,而是心灵的“追寻”。对于旅程中所有的各种礼拜仪式,大家都表现出真诚虔敬的态度。这种朝圣旅游没有旅游业的合同规则。旅途和朝圣活动中常常遭遇一些意外的艰辛困难和诸多不便,被认为正在朝圣应有之义中。“比如一次夜里乘船赶路,等待次日的火车。由于住宿条件紧张,几个人没能分到客房床位,为了把床位让给他人,很多人就不声不响地走进教堂,靠近圣像旁边,念念有词地席地睡下。”
旅程中,大家总是表现出相互的谦敬和关心。帮助病者、互相提携东西。“我没带防蚊药,在密林里众人一次次围着我喷药驱蚊。对于同行的外国人、外教人不能很好地投入他们的功课(我和另一人不想一连几小时站在圣殿里而四处乱跑),他们表现得十分通融、友好,倘你问及其中的学问,他们又会十分耐心地认真解说,不过从不主动问你来历和信念。”吴教授指出,在朝圣的集体活动外观之下,每一个朝圣者都各自保持着和上主直接沟通、求得另一种隐秘生活的渴望,这在默默的祈祷和单独的告解中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若望·保禄二世也是一位热衷于朝圣的教宗。自他就任教宗一职起到其他国家访问达102次,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及各个宗教、民族的朝圣地,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每到一处首先便会俯身亲吻大地。每每这时,在我的脑海中,便浮现起晋公子重耳逃亡的一幕:当饥饿的重耳举起鞭子抽向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的老农时,狐偃激动地说:“这是土地,这是上天的恩赐啊!”于是,重耳双膝跪地,双手郑重接过泥土,放在车上,继续前行……
世界万物都是上主的美妙造化及恩赐,我们走在朝圣的路上,应对每寸土地、每样事物、每个遇到的人付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在内心深处审视、反思自己的同时,也把上主的福音及爱呈于外在,带给每个遇到的人。
往往我们把朝圣当作“踏青”、“观光”、“度假”、“旅游休闲”,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含义,即隆巴迪神父所提出的我们应当边走边“聆听”,从所遇到的人、事、物上获取精神的价值。
我曾在江浙朝圣之行中参观完教堂之后,也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里记录了侵华日军对我同胞的残酷迫害,让我心里非常沉重。一时,我想起二战时由于一部分人对生命的残酷伤害及对人性的漠视,使犹太人受到同样的伤害,感同深受。教宗说:“我们怀着不平静的心情想起那些因种族和宗教遭盲目屠杀的受害者,他们被放逐、坐监,在那些背离正道没有人性的地方死亡。对那些事件的纪念,尤其对犹太民族遭受的大屠杀悲剧的纪念,激发我们更加深信每个人的尊严要得到尊重,好让所有人都感到属于一个大家庭。”他同时勉励基督徒“按照福音的严格要求生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以及信赖基督的力量,常常寻求公义、守法生活、修和”,决不“引致他人痛苦”。教宗的话实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尽管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为我们朝圣之旅的“顺带”,但却让我感慨万千:朝圣之途上没有一样“多余”,如果你静下心来,带着灵性移步观景,聆听历史,那么你的朝圣之旅便如“活水”源源不断,生机盎然。
而朝圣途中,教友所持的虔诚的心态及充满善意和爱心的人际关系,则是每位有心人皆能体验得到的,更加显示出与普通旅行的区别。
在网上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吴泽霖教授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他以教外人的身份曾经参加过一次朝圣活动,他说,朝圣者非常愿意表现出这绝不是简单的旅游和休闲,而是心灵的“追寻”。对于旅程中所有的各种礼拜仪式,大家都表现出真诚虔敬的态度。这种朝圣旅游没有旅游业的合同规则。旅途和朝圣活动中常常遭遇一些意外的艰辛困难和诸多不便,被认为正在朝圣应有之义中。“比如一次夜里乘船赶路,等待次日的火车。由于住宿条件紧张,几个人没能分到客房床位,为了把床位让给他人,很多人就不声不响地走进教堂,靠近圣像旁边,念念有词地席地睡下。”
旅程中,大家总是表现出相互的谦敬和关心。帮助病者、互相提携东西。“我没带防蚊药,在密林里众人一次次围着我喷药驱蚊。对于同行的外国人、外教人不能很好地投入他们的功课(我和另一人不想一连几小时站在圣殿里而四处乱跑),他们表现得十分通融、友好,倘你问及其中的学问,他们又会十分耐心地认真解说,不过从不主动问你来历和信念。”吴教授指出,在朝圣的集体活动外观之下,每一个朝圣者都各自保持着和上主直接沟通、求得另一种隐秘生活的渴望,这在默默的祈祷和单独的告解中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若望·保禄二世也是一位热衷于朝圣的教宗。自他就任教宗一职起到其他国家访问达102次,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及各个宗教、民族的朝圣地,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每到一处首先便会俯身亲吻大地。每每这时,在我的脑海中,便浮现起晋公子重耳逃亡的一幕:当饥饿的重耳举起鞭子抽向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的老农时,狐偃激动地说:“这是土地,这是上天的恩赐啊!”于是,重耳双膝跪地,双手郑重接过泥土,放在车上,继续前行……
世界万物都是上主的美妙造化及恩赐,我们走在朝圣的路上,应对每寸土地、每样事物、每个遇到的人付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在内心深处审视、反思自己的同时,也把上主的福音及爱呈于外在,带给每个遇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