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主爱深深


2012-05-09 09:28:49 作者:冰一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3日,第16期(总第487期)

编者按:
    五月既是敬礼圣母的日子,同时也迎来了母亲节。这时的我们也许正奔波于生活的重负;也许正在为家人的幸福而拼搏;或许我们正计划着境遇好些后如何去报答母亲。但母亲在慢慢老去,让我们趁母亲还健在时去尽一分孝心,让母亲在晚年感受到幸福!


    阔别了三年的家乡,回家“探亲”对我而言却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母亲被诊断为肺癌,已经开始咳血了。鉴于母亲已经70岁,体重只有65斤,我们姐妹五个先是商量着给她做保守治疗,但还是无法和病魔抗争。由于母亲咳血加重,我们也就没有选择地把手术的日程定好了。

首次手术
    具有医疗经验的我在母亲正式入院前,已给母亲做了支撑、抗感染和营养的饮食疗法。2010年6月25号入院,术前的检查很符合手术的标准,手术也就定在入院的次日。主刀者是山西外科界的“刀王”,在全国也是鼎鼎有名的。左肺的切除术从进去到出来只不过三个小时,很顺利。主刀的王主任在术中,还把切除的部分给我们看,姐妹们都哭了,她们说那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但我没有哭,我内心显得很“平安”。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况且母亲的手术很成功嘛,我的“平安”是非常理性的。母亲在天主的眼里应该是蒙祝福的,她一生行善,念珠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日常的功课除了繁重的家务外,就是从不间断地为修道人和子女们祈祷。所以,手术那天,自然有神父、修女们前来陪伴。而且,住院的前一天,我们还特别带母亲去圣地朝圣——为求手术顺利。我以为手术该为这件事情划上一个句号:母亲会从这病房平安地走出来,会享受她快乐的余生。于情于理,母亲应该是一位通过死亡绿灯的人。我很平安,很自恃地陪在床边等待母亲从麻醉中醒来。但这“句号”却演变成不可预知的“省略号”。
    从25日上午8点30分,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到11点30分,母亲被送进监护病房,我一直陪在母亲的身旁。执其手,不断地轻声呼唤着她,以保持她处于半清醒的状态以免手术后由于麻醉而造成的痰液逆流。母亲没有像那些进行同样手术的病人一样一直喊痛,偶尔醒来时也是笑容可掬,说她很好。下午3点,母亲全醒了。我们逗她说:“你身上的警报已经解除了,您就开开心心地活到一百岁吧。”母亲笑着说:“活多久是天主说了算啊。”下午5时,我再进去看望母亲时,扫了一眼胸腔积液的引流瓶,我惊骇得大声叫了起来。母亲的引流液已经超过了开胸手术的常规引流量,鲜血简直是直接从胸腔往外流。医生们说,出血量是大了点,随之加大了止血剂的用量。6时,开始输血,晚7时,我执意叫来了主刀的王主任。他说,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观察观察再说。而我心里清楚得很,母亲是术后大出血了。兄弟姐妹们都眼巴巴地望着我作决定呢。此时如何取舍要比第一次困难得多、艰辛得多。母亲已经70岁了,体质又很差,第二次手术会怎么样呢?我是个修道人,一个人吃饱全家都饱,一向理性的我是不会忽略姐妹们的实际情况的,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医院是个花钱的无底洞。从手术下来,不算手术费,一下子就花了两万多。可谁能放弃一个挚爱我们,我们也倾心相爱的生命啊!妹夫悄悄地走过来,附耳告诉我:“你妹妹问我要妈呢。”一句话,把我感性的缺口打开,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是啊,母亲啊,问世间,谁能取代您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您十月怀胎给了我们生命;您常年辛苦地操持家务;您养猪喂兔卖鸡蛋供我们读书;您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像阳光,让我们活得踏实。不管您多老,多弱,只要您在,哪怕是余生都躺在床上,在我们进屋时,都会感受到您那犹如阳光般暖人的笑容。可如果没有了您,就没有了家的意义;不管我们长多大,没有了您,我们就成了没娘的孩子。

二次手术
    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我对天主还是那种惯常的情绪:不怨不尤。我把母亲所做的第二次手术只当作是常规中的超常规,自然中的超自然。虽然母亲的生机从80%降到了10%,但我也只把它当作是手术后1%的例外。从医学上来讲,做一次开胸大手术,心肺的承受力相当于跑一次马拉松。可这位可爱的小妇人,70岁,65斤的体重,是连着跑了两回马拉松啊。第二次从手术台上下来的母亲,形势大不如第一次,苍白了好多,虚弱了好多。可四个小时以后,刚刚醒来的母亲又一次术后大出血。这一次可把我那坚固的理性支架轰得支离破碎。中国文字搭配得真贴切,不仅“破”了,而且“碎”了……
    不是手术出了什么大错,问题出在母亲的血型上。母亲是那种非常罕见的血型B型RH(-)。像平常的A、B、O、AB型,血库里常有新鲜的血液备用,而B型RH(-)会存放较长的时间,就是因为少见也少用的原因,血液不新鲜,输血量又太大,血液中的凝血成分发挥不了正常的凝血功能,母亲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可这生死的抉择由谁来做呢?
    感性的缺口一旦被打开之后,以冷峻著称的我爆发了无以复加的愤怒和对天主的谴责。就像流行的大片《唐山大地震》中的那位妇女,在失去丈夫和女儿之后,在山摇地裂房倒楼倾的残局中,用沾满灰尘的手,指向天,向老天爷发出愤怒。看电影的时候,我很不理解,她为什么这样骂老天爷。老天有什么错,地震是自然规律嘛!不在这里,在别的地方也一样死。可今天,我的情绪和这位地震中的可怜妇人一样。你跟着天主走了这么多年,信了他这么多年,对他的爱与信任在顷刻之间就像地震中的房子,塌了;就像被裂缝、被残垣断壁吞噬的软软的人体,消失了、地裂了、房倒了、人死了。天主,你所创造的,难道就是为了一朝毁灭吗?天主,你的慈爱在哪里?尽管你掌握着生死大权,可就忍心看着这个70岁,65斤爱了你一辈子的小妇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吗?死无所谓,她可以死在家里的床上,由子女围护,平平安安地闭上眼睛,而不应该死在医院里,不应该死在千刀万剐的剧痛中。
    从医学上讲,母亲已无生还的希望。当医生召集我们,商量再次手术的时候,我语无伦次地说:“还有希望吗?”“她能挺过来吗?”“要做多少次是个够呢?”我没有勇气接受母亲的第三次手术,我强装镇静,告诉姐夫和妹夫:“是通知母亲娘家人的时候了,让他们过来见最后一面,准备后事吧。”平时在我眼里很没主见的姐姐开口了,她流着泪,泣不成声地说:“回家就是死,手术大不了也是死,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再搏一搏吧。”所有的人都哭了,医生们也泪流满面地看着我。我忍着泪,咬着唇,大喊着:“那还等什么,上手术室。”我又一次签字了,在母亲的生死簿上。

三次手术
    手术室外,我无力地靠在墙上,我想起了尼采说过的话:“上帝死了”。我没有办法知道他讲这句话的缘由,但我知道这背后是有故事的。在神思恍惚中,我似乎来到雅尔伯次渡口,雅各伯正和天主在那里打架打得热闹。他脸上、身上遍布着被天主打伤的青紫,但他就是不肯服输,甚至大腿脱了节,他也不肯停手,抱着天主的腿就是不放,口中还振振有词:“你不祝福我,我就不让你走”。我愤怒地闯到他们中间,一把把雅波克河在我身后,对天主说:“好!你在祝福他之前先祝福我的母亲。我不会说:‘你若治不好她,我就让你死在我心里’这类鬼话,因为我知道你是永生,我相信你的爱,你有你的时间和计划,现在或许就是那个时间到了;我要你去看她,现在就去!雅各伯能强求你的祝福,我就不能吗?!”
    母亲第三次从手术室出来,微弱得只有轻微动动眼皮子的力量来答复我们的呼唤。她的心率又弱又快,是平时的两倍多。但这位伟大的小妇人却硬是创下了生命的奇迹,她的出血止住了。她成了整个外科楼的新闻人物,她的事迹鼓励着与她同时住院的那些病人,愿和她一起用坚忍来迎接新生命。病人们都到母亲的病房轮流拜访,他们彼此议论说:“看,这么瘦小的女人,居然连续做了三次开胸大手术还活着,还笑呢。”是的,母亲还活着,正一天一天缓慢而稳健地走向康复。她的坚持,她那神秘的笑容告诉我,她不是一个人走过那段险境!一个有能力帮她、爱她的超自然的神和她一起走过。天主祝福了她,或者说天主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在母亲能开口讲话的时候,我问她痛吗?她说她对在手术室的时间是没有记忆的,也没有经历太多的痛。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进了三回手术室。

奇恩异宠
    同在监护室里的病友悄悄地问我:“你母亲的医疗费是多少?你们交了多少钱啊?怎么没有人向你们催款啊?我们家天天被催,交不上就停药。”是啊,医院就这样,交不上钱的时候就会停药。可确实还没有人来催我家的款,估计母亲的手术费、输血费、治疗费、监护费等等,至少也得花上十几万吧。医生们大概不忍心看着他们一心一意救治的这个病人因没有能力支付这天文数字的医疗费而被迫停止用药吧。我和姐妹们只顾着操心母亲,也忘了我们的后半生或许都要生活在还债中。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护士长跟前,很真诚地对她说:“谢谢你们没有向我们催款,但我知道账上一定是欠字连天了。请千万不要停药,我会回去想办法尽快交上的。”那护士长却笑而不答,旁边的一个小护士等没人的时候,悄悄地告诉我:“早晨科主任宣布了,减免了你母亲后两次手术的费用,以及在监护室里的所有费用。”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天主的谢意。当你有太多的感谢、太多的感动时就会无语。但此时的无语却能表达我更多的感恩。
    借此圣母月,愿天上的圣母妈妈眷顾我们在世的每位,为我们在主前祈祷。也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

本文标题:主爱深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