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耶稣如何传福音
2012-05-08 09:16:43 作者:老漫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3日,第16期(总第487期)
在生活中,当一位长者即将离开世界,或是父母离家远游时,临行前对孩子们所交代的事,一定是在他们心里最重要、最放不下的事。同样,两千年前主耶稣升天、暂时离开世界的时候,主所留下的话、交代的事情,也应如此。我们知道,四部福音里耶稣升天前交代的事就是让宗徒们“广传福音”,这件让主牵挂的事。
那么传福音最好的榜样是谁呢?当然是主耶稣。在耶稣传教的三年时光中,主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传福音。
一、耶稣传福音的对象是多元化的,没有“歧视”。
从种族的角度看,耶稣传教的对象不仅有本族的犹太人,更有外邦人。对于犹太人,包括法利塞人(尼苛德摩)、撒杜塞人(询问复活之事)等不同的阶层和党派。对于外邦人,包括撒玛黎雅人、希腊人等。从社会身份看,耶稣传福音的对象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税吏(匝凯)、平民(血漏病妇人)、知识分子(邀请耶稣到家中吃饭的法利塞人西满)、富人(少年财主)、穷人(捐小钱的寡妇)、娼妓(被抓的行淫妇女)、渔夫(门徒)、官员(百夫长)、强盗(十字架上的强盗),及无数的病人等。
既然主耶稣传福音是不分身份、地位、职业、贫富、男女老幼,是有教无类,那么我们也应当这样。可是,我们是不是有特别不愿宣讲福音的对象呢?在社会上比我们成功的人,骄傲的人,或是其他我们“看不顺眼”的人——主耶稣没有这样做!若我们愿做主的门徒,理应按他的意思。
二、耶稣传福音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
对于耶稣而言,行路休息也好,乘船渡河就餐也罢,处处都是传福音的机会。主耶稣把每一个场合都变为福音的讲台,在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需要拯救的灵魂。
在河边,伯多禄听到耶稣的讲道,并且顺从地撒网,从而认识、跟随了主耶稣,“跪伏在耶稣膝前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路5:8)
宴席上,耶稣和罪人们坐在一起,身边是蒙召的肋未和许多的税吏,在这里,耶稣向世人说出他为何来到世上,“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
甚至在十字架上,主耶稣也没有忘记拯救灵魂——“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
主耶稣这样随时随地传福音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呢?有时候我们愿意在慕道班上传,却不愿意在工作单位里传;我们愿意给同学朋友们传,却不愿意给家里人传,挑场合、挑时间。但主的榜样清楚地告诉我们:传福音,应当是随时随地的。“务要宣讲真道,不论顺境逆境,总要坚持不变;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去反驳,去斥责,去劝勉。”(弟后4:2)
三、耶稣传福音是直指人心的,直截了当地挑战对方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传福音时,往往没有给对方一个机会去思考他们自己的生命,更没有挑战他们去面对真正的自己。慕道的朋友们本能的倾向也是不愿意将信仰联系到他们具体的生命中,而是提出一些“自身以外”的问题。比如,信耶稣能带给我什么好处吗?或者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教会在历史上所犯的大错;或者只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信仰,仅仅把信仰当作人类进步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很多现代人的特征,他们宁愿旁征博引,也不愿意思考自己的本分,思考自己本身,而只是关心一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不认识主的人可以谈任何话题,却总是在回避自己是谁的问题。而当主耶稣传福音的时候,他总是直指人心、非常直截了当地挑战对方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绝不回避矛盾,更不含糊其辞。
耶稣在井边和撒玛黎雅妇人讲道的时候,妇人不明白“活水”的意思,问,“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又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就在这时候,耶稣却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妇人身上:“去,叫你的丈夫,再回这里来。”因为这妇人生命中的弱点乃是把婚姻和情欲当作偶像。主耶稣看似突兀的问题,却使得妇人必须直面自己和自己的罪恶,脱离在传统问题上的纠缠,从而打开自己属灵的眼睛,认耶稣为基督。
若望福音三章记载,法利塞人尼苛德摩半夜探访耶稣,因为他相信耶稣是由天主而来的师傅。耶稣没有和这位上层阶级寒暄或泛泛而谈,而是单刀直入地说,“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因为主知道尼苛德摩的来意和心底的问题。主这样直接的宣告,使尼苛德摩不得不面对现实:不仰望人子的人,是一个从肉身生的、必死的人!
这也是我们传福音时当有的方式和态度。因为一个灵魂对十字架上耶稣基督救恩的渴望,来自于对自己罪性的清楚认识;一个灵魂对信靠耶稣的需要,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全然承认。我们传福音,就是依靠圣神,使对方产生这样的渴望,发现这样的需要。
四、主耶稣所传的福音是谈论罪的福音。
我们传福音的时候,很容易只讲信主的好处,却不讲罪,那么我们所传的“福音”就不是完整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福音。耶稣所传的福音里面,不仅谈论罪,而且把罪的重要性讲得很清楚,毫不含糊。
主耶稣总是提醒那些被医治的人离开罪恶。对已痊愈的瘫了38年的病人,耶稣说,“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若5:14)
对行淫被抓、又被释放的妇女,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在我们所传的福音里,有没有对罪不加粉饰、不留余地地阐明呢?如果没有,那我们就需要加进去,否则,我们所宣讲的便不是生命之道了。
五、耶稣传福音时,总是很尊重对方的意愿,等候对方自发显出信心。
在贝特匝达水池旁,那个瘫子无望地等了38年,仍旧没有等到医治的机会。这是一个不顾一切想要得到帮助的人。但是当耶稣看见他时,虽然知道他病了许久,仍然问他,“你愿意痊愈吗?”在这里我们看到,主耶稣是何等地尊重我们的意愿和选择。耶稣愿意我们表达出对他的信心:“主啊,我相信你能做出我本以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那个耶里哥的瞎子,当他听到耶稣经过的时候,就高呼耶稣的名字,耶稣吩咐门徒把瞎子带到自己面前,他没有立即治愈他,而是问,“你愿意我给你做什么?”(谷10:51)再一次,我们看到耶稣是怎样地尊重我们的愿望和意志,在瞎子凭信心说了“叫我看见”之后,主便彻底医治了他,并说,“你的信德救了你”。
主没有用强力消灭罪人,而是用爱担起了罪人的罪;主没有从十字架上走下来,而是从坟墓里走出来;主没有随意改变我们的心,而是尊重我们的自由意志。所以当我们传福音时,不要去操控对方的心理活动,而要用基督生命中的爱、谦卑和尊重,以祈祷、盼望和忍耐的心,把结果交托给主。
六、耶稣所传的福音,不仅是听到的,也是能感受到的。
对于主来讲,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需要被拯救的灵魂,也是一个个被疾病、伤害、劳苦和魔鬼所重压、所捆绑的人,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苦难,经历的是真实的挣扎,需要的是真实的帮助。
对于向主寻求医治的人,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主耶稣怜悯他们灵魂的同时,也怜悯他们的身体。他通过实实在在地体恤、关怀和医治对方身体上的苦楚、生活中的挣扎,进而触摸到、拯救了他们的灵魂。耶稣在加里肋亚医治了一个王臣的儿子,因为儿子的痊愈,“他和他的全家便都信了”(若4:53)。
主耶稣怜恤我们的灵魂,也同样怜恤我们的身体,他注意到我们生活中所需的每个细节:“我很怜悯这群众,因为他们同我在一起已经三天,也没有什么可吃的;我不愿遣散他们空着肚子回去,怕他们在路上晕倒。”(玛15:32)
耶稣主动接近社会上的弱势人群,并满足他们的要求。主在纳因城看见一个刚失去独生子的寡妇,遂对她说,“不要哭了”,并且吩咐那已死去的少年起来。(路7:13)
我们在传福音时,也许没有主那样随时随地医病、驱鬼的能力,但是我们应当有的是一颗同样充满爱和怜悯的心。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关心他人疾苦的心,我们又怎么可能有一颗真正关心他人灵魂的心呢?
在传福音时,我们不要像完成任务一样,我们要进入对方的心里,注视对方,聆听他的愁恼,关心他的需要,并力所能及切实地付诸行动。让对方在我们身上看到耶稣的形象,使我们成为福音最美好的载体。
七、耶稣传福音,直到在地上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刻,主又拯救了一个灵魂。寻找、拯救丧失的灵魂,他为此而来,直至地上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上,耶稣就是福音本身。我们当不停地传福音,直到最后一刻。我们当看生命中的每一天为最后一天,并用这最后的机会传扬福音。
“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1:14)
摘自网络,有删改
那么传福音最好的榜样是谁呢?当然是主耶稣。在耶稣传教的三年时光中,主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传福音。
一、耶稣传福音的对象是多元化的,没有“歧视”。
从种族的角度看,耶稣传教的对象不仅有本族的犹太人,更有外邦人。对于犹太人,包括法利塞人(尼苛德摩)、撒杜塞人(询问复活之事)等不同的阶层和党派。对于外邦人,包括撒玛黎雅人、希腊人等。从社会身份看,耶稣传福音的对象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税吏(匝凯)、平民(血漏病妇人)、知识分子(邀请耶稣到家中吃饭的法利塞人西满)、富人(少年财主)、穷人(捐小钱的寡妇)、娼妓(被抓的行淫妇女)、渔夫(门徒)、官员(百夫长)、强盗(十字架上的强盗),及无数的病人等。
既然主耶稣传福音是不分身份、地位、职业、贫富、男女老幼,是有教无类,那么我们也应当这样。可是,我们是不是有特别不愿宣讲福音的对象呢?在社会上比我们成功的人,骄傲的人,或是其他我们“看不顺眼”的人——主耶稣没有这样做!若我们愿做主的门徒,理应按他的意思。
二、耶稣传福音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
对于耶稣而言,行路休息也好,乘船渡河就餐也罢,处处都是传福音的机会。主耶稣把每一个场合都变为福音的讲台,在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需要拯救的灵魂。
在河边,伯多禄听到耶稣的讲道,并且顺从地撒网,从而认识、跟随了主耶稣,“跪伏在耶稣膝前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路5:8)
宴席上,耶稣和罪人们坐在一起,身边是蒙召的肋未和许多的税吏,在这里,耶稣向世人说出他为何来到世上,“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
甚至在十字架上,主耶稣也没有忘记拯救灵魂——“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
主耶稣这样随时随地传福音的例子数不胜数。那么我们呢?有时候我们愿意在慕道班上传,却不愿意在工作单位里传;我们愿意给同学朋友们传,却不愿意给家里人传,挑场合、挑时间。但主的榜样清楚地告诉我们:传福音,应当是随时随地的。“务要宣讲真道,不论顺境逆境,总要坚持不变;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去反驳,去斥责,去劝勉。”(弟后4:2)
三、耶稣传福音是直指人心的,直截了当地挑战对方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传福音时,往往没有给对方一个机会去思考他们自己的生命,更没有挑战他们去面对真正的自己。慕道的朋友们本能的倾向也是不愿意将信仰联系到他们具体的生命中,而是提出一些“自身以外”的问题。比如,信耶稣能带给我什么好处吗?或者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教会在历史上所犯的大错;或者只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来谈信仰,仅仅把信仰当作人类进步的手段和工具。这就是很多现代人的特征,他们宁愿旁征博引,也不愿意思考自己的本分,思考自己本身,而只是关心一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不认识主的人可以谈任何话题,却总是在回避自己是谁的问题。而当主耶稣传福音的时候,他总是直指人心、非常直截了当地挑战对方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绝不回避矛盾,更不含糊其辞。
耶稣在井边和撒玛黎雅妇人讲道的时候,妇人不明白“活水”的意思,问,“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又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就在这时候,耶稣却话锋一转,把话题引到妇人身上:“去,叫你的丈夫,再回这里来。”因为这妇人生命中的弱点乃是把婚姻和情欲当作偶像。主耶稣看似突兀的问题,却使得妇人必须直面自己和自己的罪恶,脱离在传统问题上的纠缠,从而打开自己属灵的眼睛,认耶稣为基督。
若望福音三章记载,法利塞人尼苛德摩半夜探访耶稣,因为他相信耶稣是由天主而来的师傅。耶稣没有和这位上层阶级寒暄或泛泛而谈,而是单刀直入地说,“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因为主知道尼苛德摩的来意和心底的问题。主这样直接的宣告,使尼苛德摩不得不面对现实:不仰望人子的人,是一个从肉身生的、必死的人!
这也是我们传福音时当有的方式和态度。因为一个灵魂对十字架上耶稣基督救恩的渴望,来自于对自己罪性的清楚认识;一个灵魂对信靠耶稣的需要,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全然承认。我们传福音,就是依靠圣神,使对方产生这样的渴望,发现这样的需要。
四、主耶稣所传的福音是谈论罪的福音。
我们传福音的时候,很容易只讲信主的好处,却不讲罪,那么我们所传的“福音”就不是完整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福音。耶稣所传的福音里面,不仅谈论罪,而且把罪的重要性讲得很清楚,毫不含糊。
主耶稣总是提醒那些被医治的人离开罪恶。对已痊愈的瘫了38年的病人,耶稣说,“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若5:14)
对行淫被抓、又被释放的妇女,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在我们所传的福音里,有没有对罪不加粉饰、不留余地地阐明呢?如果没有,那我们就需要加进去,否则,我们所宣讲的便不是生命之道了。
五、耶稣传福音时,总是很尊重对方的意愿,等候对方自发显出信心。
在贝特匝达水池旁,那个瘫子无望地等了38年,仍旧没有等到医治的机会。这是一个不顾一切想要得到帮助的人。但是当耶稣看见他时,虽然知道他病了许久,仍然问他,“你愿意痊愈吗?”在这里我们看到,主耶稣是何等地尊重我们的意愿和选择。耶稣愿意我们表达出对他的信心:“主啊,我相信你能做出我本以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那个耶里哥的瞎子,当他听到耶稣经过的时候,就高呼耶稣的名字,耶稣吩咐门徒把瞎子带到自己面前,他没有立即治愈他,而是问,“你愿意我给你做什么?”(谷10:51)再一次,我们看到耶稣是怎样地尊重我们的愿望和意志,在瞎子凭信心说了“叫我看见”之后,主便彻底医治了他,并说,“你的信德救了你”。
主没有用强力消灭罪人,而是用爱担起了罪人的罪;主没有从十字架上走下来,而是从坟墓里走出来;主没有随意改变我们的心,而是尊重我们的自由意志。所以当我们传福音时,不要去操控对方的心理活动,而要用基督生命中的爱、谦卑和尊重,以祈祷、盼望和忍耐的心,把结果交托给主。
六、耶稣所传的福音,不仅是听到的,也是能感受到的。
对于主来讲,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需要被拯救的灵魂,也是一个个被疾病、伤害、劳苦和魔鬼所重压、所捆绑的人,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苦难,经历的是真实的挣扎,需要的是真实的帮助。
对于向主寻求医治的人,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主耶稣怜悯他们灵魂的同时,也怜悯他们的身体。他通过实实在在地体恤、关怀和医治对方身体上的苦楚、生活中的挣扎,进而触摸到、拯救了他们的灵魂。耶稣在加里肋亚医治了一个王臣的儿子,因为儿子的痊愈,“他和他的全家便都信了”(若4:53)。
主耶稣怜恤我们的灵魂,也同样怜恤我们的身体,他注意到我们生活中所需的每个细节:“我很怜悯这群众,因为他们同我在一起已经三天,也没有什么可吃的;我不愿遣散他们空着肚子回去,怕他们在路上晕倒。”(玛15:32)
耶稣主动接近社会上的弱势人群,并满足他们的要求。主在纳因城看见一个刚失去独生子的寡妇,遂对她说,“不要哭了”,并且吩咐那已死去的少年起来。(路7:13)
我们在传福音时,也许没有主那样随时随地医病、驱鬼的能力,但是我们应当有的是一颗同样充满爱和怜悯的心。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关心他人疾苦的心,我们又怎么可能有一颗真正关心他人灵魂的心呢?
在传福音时,我们不要像完成任务一样,我们要进入对方的心里,注视对方,聆听他的愁恼,关心他的需要,并力所能及切实地付诸行动。让对方在我们身上看到耶稣的形象,使我们成为福音最美好的载体。
七、耶稣传福音,直到在地上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路23:43)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刻,主又拯救了一个灵魂。寻找、拯救丧失的灵魂,他为此而来,直至地上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上,耶稣就是福音本身。我们当不停地传福音,直到最后一刻。我们当看生命中的每一天为最后一天,并用这最后的机会传扬福音。
“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1:14)
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