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对西方汉学的重要贡献
2002-06-20 09:08:35 作者:文/梅乘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也开始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客观而公允地来认识和评价西方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成就和贡献。西方现有的汉学或中国学,就是由他们创始并奠基的。
“西学东渐”的重要文献,在我们国内已广为人知。而“东学西传”的重要文献,主要流传在欧洲,在我们国内刊物上较少介绍。现择要略述,或非多余:
一、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译著:①利玛窦最先将中国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译成拉丁文,题名《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西方史学家认为,自利玛窦始,中国学在近200年中,基本上是属 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领域。
②金尼阁曾为利玛窦的《四书》译文作了若干订正,又将中国最古的《五经》即《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记》译成拉丁文,题名《PENTABIBLION SINENSE》,并详加注释。
③白晋曾将《易经释义》译成拉丁文,题名《IDEA GENERALIS DOCTRINAE LIBRI I-KING》。
《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论述包含二的累含二的累乘方的数学程式,也就是白晋神父认为的“八卦卦象与二进位制数学,两者之间不无共同之处”。他的见解曾引起当时正在研究二进制原理的莱布尼兹的高度重视。
④雷孝思曾将《易经》全文译成拉丁文,题名《I-KING ANTIQUISSIMUS SINARUM LIBER》。这本译著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出版后,为《易经》再转译成多种语言,创造了条件。
⑤卫方济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三字经》译成拉丁文《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并详加注释。人们认为他对原文所作的注释,是如此全面,如此透彻,超过了孔子弟子们的著作。
⑥宋君荣曾将《书经》译成法文并加注释。《书经》又称《尚书》,文句艰深难懂,译者曾参照两种不同本子,一是伏生的《今文尚书》,一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译文附有星宿的说明和书中提到的日食记载。
二、中国编年史和天文史的译著: ①巴多明的《中国古代史》法译本,年代为伏羲至尧。译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②冯秉正的《中国通史》法译本,是《通鉴纲目》的选译本,但译者增加了很多其他内容,如明清的重要史料。
③刘应的《中国编年史》的拉丁文译本加注释,共6卷:卷一,自中华帝国创建起至公元前424年;卷二,自公元前424至前206年;卷三,自公元前206至前140年;卷四,自公元前140至公元25年;卷五,自公元25至214年;卷六,自公元214年至当代,即清代初年。
④宋君荣的《中国天文学简史》法译本加注释。书后有附文五篇:《论中国纪年法干支》,《春秋》上的第一次日食记载,《尚书》上的日食记载,《诗经》上的日食记载,公元31年的日食。
《中国有史以来至公元前206年的天文史》是上述《简史》的补充。
关于《书经》上的“仲康”日食,据宋君荣神父推算,发生在公元前2155年,并列出了推算公式。
三、中国医学和民间文艺的译著:①卜弥格译有《医钥·中医脉博学理》,译自晋人王叔和的《脉经》。卜弥格神父的父亲曾任波兰国王SIGISMOND的首席御医。
②赫苍壁译有《脉诀》,又称《中国医法举例》或《中国医术简要》,译自宋代《图注脉诀辨真》。内容有:“论脉博”,“按脉要诀”,“看舌苔色译诊断疾病法”附图像,以及“学习上述医术的纲要”。
③韩国英的《洗冤录》译文。《洗冤录》是宋慈写于1247年的一本最早的中国法医学著作。
④马若瑟的《赵氏孤儿》剧本的法译本,译自元朝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剧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欧洲人了解中国戏剧的唯一样板。法国伏尔泰改写的《中国孤儿》剧本,就是以《赵氏孤儿》剧为蓝本的。
结语: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不仅是传播宗教伦理的传教士,又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中不少人又成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经典著作的权威翻译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卓新平语)他们即是学识渊博者,又是品德优良者,抛弃家庭,远涉重洋,不惜尽弃其应享之幸福与安乐,而献身于拯救中国人灵的无私事业。可敬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