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作耶稣的双手


2011-04-03 11:02:23 作者:一粒沙 来源:《信德报》2011年3月10日,8期(总第439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韩国某一教堂里的一尊耶稣塑像被炸毁,整个塑像成为一堆碎块儿。战争平息后,当地神父及教友们想把炸毁的塑像碎块重新捡回,并尽力让那尊塑像恢复原样,重新侍立在教堂里。他们于是细心拼凑,最后奇迹般的几乎将耶稣整个塑像重新拼凑成功,只有一点遗憾,他们没能找到耶稣的手,所以几乎完好的耶稣塑像却缺少了双手。一个美国基督徒见此情况,深受感动,便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他会尽力找到美国最有名的雕塑家来做耶稣的手,让这尊耶稣塑像重新展现他的完美。当地神父听了,摇摇头说:“谢谢你的好意,虽然这尊耶稣塑像失去了双手,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成为他的手,也都该成为他的手。我相信耶稣非常乐意我们成为他的手,成为他的合作者,来完成在天父内他及我们的使命。就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耶稣的双手吧!”

耶稣的手
    我问正在忙于工作的一个朋友:“假如说我们作为基督徒在世的使命就是作耶稣的双手,你选择如何作他的手?”她非常肯定地、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去碰触别人以及他们的生命,尤其是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如此坚定的回答让我马上想到耶稣在世的生命。他的确用他的双手触摸人们,而且是在他们需要时,施与能力与恩宠的碰触,赐予改变与更新的碰触,这在福音中我们常常会读到。比如在玛窦福音中这样记载,当耶稣治愈两个瞎子时,“他用手抚摸他们的眼,他们的眼便开了”,得见了光明(参玛9:29-30);同一福音中,当耶稣复活雅依洛的女儿时,“他拿起女孩子的手,女孩子就起来了”,获得了再生(参玛9:25);耶稣治愈癞病人时,“伸手抚摸他,癞病就洁净了”,摆脱了病痛及被拒绝的苦(玛8:3);当伯多禄的岳母躺着发烧时,“耶稣摸了她的手,热症就退了”,病得痊愈,并开始侍奉耶稣(玛8:15);耶稣复活纳因城寡妇的儿子时,“将他的手按在棺材上”,孩子重获生命(路7:14);在若望福音中也记载,耶稣用手和泥,将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治愈了他,使他获见光明;再看众所周知的增饼奇迹,动了怜悯之心的耶稣看见众多群众还没有吃饭,便以他的双手与父契合来提供他们食物,“耶稣就拿起饼,祝谢后,分给坐下的人,对于鱼也照样做了,让众人任意吃……”不仅解决了饥饿之苦,更有了很多多余食物(若6:11);耶稣碰触人类生命的事迹很多很多,但为人们来说,不管是以何种方式经验了耶稣在她/他生命中的碰触后,这些人当时的状况得以改善,他们的生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更新。

满怀爱与怜悯
    有人说:爱与怜悯是最有力的治愈。当我们用心细细地去读福音时,耶稣的每一次碰触都是饱含人情的碰触,都是充满慈爱与怜悯的碰触。耶稣,天主之子是秉持正义的,他更是充满爱与怜悯的。人的思维支配着其行为。既然我们都该是耶稣基督的手,那么我们就该按照耶稣的思维行事。耶稣满怀着爱与怜悯,我们这些作为他双手的基督徒就该行爱与怜悯的事。
    晓敏是护士雅倩所照顾的病人之一。按照医生的诊断推论,晓敏在脑出血之后整个人完全失去知觉与意识。医务人员每小时替她翻身,以免长出褥疮;每天两次给她喂饭,照顾她是一件又累又烦的工作。护士长和蔼地告诉年轻护士雅倩及其他值班护士:“情况不好的时候,你们需要,甚至必须放下自己的感觉。”实际上,晓敏的情况通常不好,可以想象得到,照顾她难于照顾一株植物。护士们都从内心讨厌晓敏,照顾这个植物人只是敷衍了事而已。但雅倩没有那样想,她认为这个病人懂得爱,需要爱。她对晓敏唱歌、说话、送她礼物等,对待她就像对待朋友,从不认为她是一种累赘,或者自己在她身上不值得浪费时间与感情。感恩节那天,雅倩又为晓敏带来了一件礼物,并对晓敏说:“晓敏,本来今天不是我来照顾你,但我来了,我希望我能陪你过这个特别的节日。”她刚刚说完,突然久卧病榻的晓敏流下了泪水。雅倩先是惊奇,但马上就知道那是感恩的泪,自己的爱与怜悯没有白白付出。

结语
    我又问我另外几位朋友:“假如说我们作为基督徒在世的使命就是作耶稣的双手,你选择如何作他的手?”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指引迷失的人们找到归路,搀扶并理解弱小边缘人士,帮助释放那些被悲观、恐惧、孤独、享乐主义、暴力等恶势力所束缚而不能自拔的人们,使他们找回自信、坚强、心有所属及真正的人生意义。”
    作耶稣的双手,不只是象征性地让那尊耶稣塑像再现完整,而是让人的生命有所改变,让社会、让世界有所改善;作耶稣的双手就是要充满爱与怜悯地去碰触他人的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去看顾并满足他人不同的需要,最终让他们感受到造物主的爱与怜悯,感受到每个人高贵的生命价值——耶稣爱每个人!

本文标题:作耶稣的双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