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和教外朋友的谈话想到的
2011-02-22 10:11:29 作者:张寒 来源:《信德报》2011年1月10日,2期(总第433期)
和一位关系颇深的教外朋友聊天,我们谈到了宗教信仰。在交流中,他犹豫了一下,对我说:“我想谈谈我对那些传教人的看法,你不要介意啊!”
“咱们是同事,又是好友,你有话就直说,没有关系的。”我笑着说。
“说实在的,我对那些传教的人,没有好感,甚至还有些反感和戒备心。”朋友直率地说。
“为什么呢?”
“这些人的言行,往往让我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厌恶。”朋友愤愤地说。
“能不能具体谈谈呢?”我不解地问道。
朋友说,他曾在不同场合,遇到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或向他传教的人。他在叙述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把这些人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喋喋不休的人。这种人让人觉得有些狂热,像是着了魔一样,甚至让人有些害怕。他只要遇到你,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向你讲他的信仰,讲他所信奉的那些宗教教义,完全不顾及所处的场合和你当时的情绪,也不管你能否听得进去。他一口气能讲很长时间,甚至不让你插嘴,让人极为反感。
其二:冷漠阴沉的人。这种人看上去冷冰冰的,一副把一切世事都看透了的模样,说话时有气无力,行动也慢条斯理,没有一点儿生气。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宗教信仰里,对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失去了兴趣,让人总觉得怪怪的。看他的样子,似乎已看破了红尘。和他一接触,其生活行为不过尔尔。
其三:高傲自大的人。这种人一谈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他往往把其他的宗教和信仰贬得一钱不值,常常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朋友还说,现在看到那些信教的人,他都有些怕了。他所住的小区,有些信教的人,他都尽可能避免与他们谈话。有时外出,看到一些人的言行,他就猜测这人是不是信教的,若像,心里就提防着。
听了朋友的话,我感谢他与我坦诚的交流。可送走朋友,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朋友生性比较敏感,他谈到的可能有偏颇之处,有的情形也不一定是我们教会内兄弟姐妹的表现。但是,我想,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有一种“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借此机会也可以反省我们在福传中的言行。
热心福传当然很重要,但也需要讲究场合与对象,注意福传的方式和方法。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地传播基督的福音,还很可能会使别人因为我们自身的缘故,反感甚至误解我们的信仰,以致远离我们的教会。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像朋友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人生和信仰问题,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需要的,首先是别人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态度。这也就对我们的福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福传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发自内心的谦卑和爱。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信仰之旅》一书中说:“中国人信教,都是因为和一个基督徒人格有过亲密的接触,而那个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的。”这虽然是林先生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但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基督徒,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把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生活出来。
用言语来传播福音当然重要,我们要把基督的救恩讲给别人听,让他人知道。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找上门”,还应该“走出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把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形象活出来。
林语堂先生还说:“看见一个基督徒的仁慈,及关心每一个人的基督徒,常带领我对基督教会亲密一些。没有任何教义的单方,能像这个单方那么有效。”可见,在许多时候,自身的行为比发出的言语更有力量。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太多,大话、空话、套话等等太多,许多人已经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说,就像他们不会轻易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样。他们最看重的是人的行动。
在福传中我们要宣讲,但是如果能把宣讲和行动结合起来,在我们的行动上从内到外自然地把基督的精神体现出来,我们的宣讲可能会更有效。欧耶里文神父在《扎根——增进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信德”出版)一书中说:“教宗保禄六世曾对一个朝圣团说:‘你们可以是供人阅读的最好福音。’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是的,我们不仅要去传报福音,还应该“成为”福音。
“咱们是同事,又是好友,你有话就直说,没有关系的。”我笑着说。
“说实在的,我对那些传教的人,没有好感,甚至还有些反感和戒备心。”朋友直率地说。
“为什么呢?”
“这些人的言行,往往让我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厌恶。”朋友愤愤地说。
“能不能具体谈谈呢?”我不解地问道。
朋友说,他曾在不同场合,遇到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或向他传教的人。他在叙述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的感受,把这些人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喋喋不休的人。这种人让人觉得有些狂热,像是着了魔一样,甚至让人有些害怕。他只要遇到你,就开始一个劲儿地向你讲他的信仰,讲他所信奉的那些宗教教义,完全不顾及所处的场合和你当时的情绪,也不管你能否听得进去。他一口气能讲很长时间,甚至不让你插嘴,让人极为反感。
其二:冷漠阴沉的人。这种人看上去冷冰冰的,一副把一切世事都看透了的模样,说话时有气无力,行动也慢条斯理,没有一点儿生气。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宗教信仰里,对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失去了兴趣,让人总觉得怪怪的。看他的样子,似乎已看破了红尘。和他一接触,其生活行为不过尔尔。
其三:高傲自大的人。这种人一谈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他往往把其他的宗教和信仰贬得一钱不值,常常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朋友还说,现在看到那些信教的人,他都有些怕了。他所住的小区,有些信教的人,他都尽可能避免与他们谈话。有时外出,看到一些人的言行,他就猜测这人是不是信教的,若像,心里就提防着。
听了朋友的话,我感谢他与我坦诚的交流。可送走朋友,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朋友生性比较敏感,他谈到的可能有偏颇之处,有的情形也不一定是我们教会内兄弟姐妹的表现。但是,我想,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有一种“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借此机会也可以反省我们在福传中的言行。
热心福传当然很重要,但也需要讲究场合与对象,注意福传的方式和方法。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地传播基督的福音,还很可能会使别人因为我们自身的缘故,反感甚至误解我们的信仰,以致远离我们的教会。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像朋友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人生和信仰问题,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需要的,首先是别人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态度。这也就对我们的福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福传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发自内心的谦卑和爱。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信仰之旅》一书中说:“中国人信教,都是因为和一个基督徒人格有过亲密的接触,而那个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的。”这虽然是林先生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但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基督徒,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把基督“彼此相爱”的教训生活出来。
用言语来传播福音当然重要,我们要把基督的救恩讲给别人听,让他人知道。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找上门”,还应该“走出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把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形象活出来。
林语堂先生还说:“看见一个基督徒的仁慈,及关心每一个人的基督徒,常带领我对基督教会亲密一些。没有任何教义的单方,能像这个单方那么有效。”可见,在许多时候,自身的行为比发出的言语更有力量。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假冒伪劣的东西太多,大话、空话、套话等等太多,许多人已经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说,就像他们不会轻易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样。他们最看重的是人的行动。
在福传中我们要宣讲,但是如果能把宣讲和行动结合起来,在我们的行动上从内到外自然地把基督的精神体现出来,我们的宣讲可能会更有效。欧耶里文神父在《扎根——增进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信德”出版)一书中说:“教宗保禄六世曾对一个朝圣团说:‘你们可以是供人阅读的最好福音。’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是的,我们不仅要去传报福音,还应该“成为”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