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迷信”报复“社会”(二)


2010-08-04 10:11:13 作者:李向平 来源:《信德报》2010年8月1日,22期(总第417期)

    据当地百姓说,今年48岁的吴焕民平时很善良,为人很好,经济上比较宽裕,还领养过孤儿,不欠债,不上访,没有别的仇世原因。仅因他深陷多种疾病,万般无奈之余,只能信靠迷信。然而,这些迷信无法解决吴焕明的身心危机,神秘的信仰及其方法没能给他提供生活的意义。迷信所具有的私人、神秘、偶然、具体与功利的信仰方式,使他不愿意进入社会,无法与他人分享他的信仰,进而在信仰关系中建构社会交往的神圣法则。
    为此,在该事件爆发之前,吴焕明就萌生轻生念头,曾经两次自杀。私人的迷信,无法解决他的身心危机,最终把自己局限于迷惘而信靠的外在力量,在私人迷信的驱使中,铤而走险,酿成人间悲剧。
    事件说明,迷信而自度私了,本无问题;迷信而报复社会,伤及他人,这就不是迷信的问题了,而是迷信实践方式以及社会解读迷信的方法论问题。社会与迷信因此而发生分裂。社会无法构成迷信,导致迷信难以进入社会。
    社会失信才是问题
    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发出的呼吁“救救孩子!救救孩子!”再次回响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久久回荡,伤人情怀。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如果我们连孩子都保护不了,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
    正是迷信在报复社会的时候,社会却无法给迷信纠偏,无法为迷信提供实践一个仪式平台,而只能使迷信的信仰者陷于神秘的黑暗与偏见之中,无法给迷信者的迷信方式提供一个社会交往规范,所以,吴焕明的杀人事件,表面上是迷信在杀人,实际上,却是迷信使人的良知迷失,社会无法为迷信纠偏,人们的日常生活缺乏神圣性的关怀与认同方式所导致的悲剧。
    为什么在吴焕明身陷疾病、在他怀疑别人对他施行巫术而命运遭受威胁的时候,无人能够与他沟通?无人能够解决他的身心危机?他也不愿意、没有方法去和周边的乡亲诉说、寻求帮助?就目前了解的信息看来,吴焕明依靠的迷信,使他失去与周边人群进行沟通的可能与方法。
    迷信、迷信,就是迷惘中的信靠,信靠中的迷惘。独自与某种神秘关系交往,孤独的个人与神秘的信仰,促使他无法与人交往,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寻找认同和人间的安慰。偶然的人生,偶然的疾病,应时应地、因人而异的信仰方法,使他失去了对人间社会的信任。(待续
    摘自李向平博客

本文标题:“迷信”报复“社会”(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