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爱
2010-02-27 10:37:36 作者:伊慕然 来源:《信德报》2010年2月20日,6期(总第401期)
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4-7)
经上说:“若一个跌倒了,另一个可扶起自己的同伴。哀哉孤独者!他若跌倒了,没有另一人扶起他来。”(训 4:10) 为此,弥尔顿也说:上主眼中看到第一件不好的事情就是孤独。在我和一位朋友的几次长谈中验证了这一说法。这位朋友的经历中对孤独的感受,让我的内心隐隐作痛。
孤独让人清醒,催人思考。但太多的孤独,很容易让人回避与社会、人群、生活的一切交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犹如关进一间牢房。其心情就像连日阴冷的天气充满凄清悲凉,让人的心灵最终失去阳光。就像美国压力研究所董事会詹姆斯林奇博士在《孤独是致命的毒药》中的描述:“身为医生,多年来的诊疗经历告诉我,困扰现代人的孤独寂寞,正悄悄毁坏人的心血管系统,直至吞噬人的生命。孤独是致命的毒药,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瘟疫。”那么,我们当怎样冲出孤独的约束呢?
有人把消除孤独依赖于财富,可是许多看似什么都不缺少的富人,虽每日有大餐、宝马、会所、忙碌和欢笑相随,但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媒体对富人的报道,就会感受到在这灯光琉璃背后的虚无和寂寥。难怪有人说,世上最富有的人恰恰是最孤独的人,家居陋室朋友众多,远比独居深宫的日子 更美好。
有人把消解孤独寄托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的时间忙碌在名牌时装、KTV、3D电影、网络,乃至手机之中,但是越追求这些时尚的人,越用这种工具沟通的人,知心朋友似乎越少,激情之后,除了双倍的空虚和孤独,实在找不到丝毫心灵的慰藉和充实。现在城市许多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平凡的回归,正说明了淡定的生活、充实的工作、安静的心情,远比喧嚣的时尚更加真实。
有人把克服孤独求助于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技术,运用情感ABC理论解释孤独感与思想的关系,来去除消极思想克服孤独。真能克服吗?其实,心理学只能告诉我们:孤独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迷茫,过分看重物质,功利心过度强烈,缺乏社会支持,人性蜕变,心理浮躁,人情冷漠,沟通障碍,痛失所爱,对待生活缺乏理想和智慧等原因,而没有告诉准确的答案。
有没有治愈孤独的良方?答案是肯定的。德兰修女说:“我们可以用药物医治身体的疾病,但是治疗孤独、沮丧、绝望的唯一药物是爱。这世上有很多人渴望的是一片面包,但有更多人渴望的是一点点爱。”
爱是打开孤独之门让我们重获自由的金钥匙,这把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此,罗费里尼在《宽恕就是爱》中向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你一旦看清了自己的真相,便会明白,没有人能剥夺你的爱,爱永远与你在一起。它虽然无形无象,但永远相随,须臾也未曾离开;它虽然是无限的,却自由自在地与周遭的有限世界互动。”爱是生命的回声,你送出什么她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人活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没有谁愿意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我们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纽带,生活就是爱的凝结。所以,圣保禄宗徒说:“现今存在的,有信、望、爱这三样,但其中最大的是爱。”(格前13:13)又说“我若能说人间的语言,和能说天使的语言;但我若没有爱,我就成了个发声的锣,或发响的钹。”(格前 13:1)
人生在世,需要生存、需要生活,可人是有身心灵完整的整体,他不仅依靠物质而生活,更需要依靠理想、信仰、精神而生活,这个生活就是爱的生活。当然,生活并非尽如人意,但仍需要我们去爱,墨子说:“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完美。” 为此,《传习录》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个“心”我想就是爱心,因为只有爱才是完美的。不问苦乐,不问得失,不计成败,尽你的心去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精神生活的人,是一个基督徒,就应该像圣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去爱。因为,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爱。即便有时候达不到你所定的目标,只要你已经尽了所能,那么一定会在耶稣基督内得到应有的喜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