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教区
2003-10-24 10:15:53 作者:牛效平 来源:信德报(第195期)
教区简介
晋中教区即原榆次教区。天主教于清顺治年间传入榆次,当时榆次隶属于太原教区,1932年由太原教区划分为榆次教区。原榆次教区总堂设在太原南郊洞儿沟。1984年因行政区域原因,榆次教区更名为晋中教区,管辖三市十一县,即晋中市(原榆次市)、介休市、阳泉市、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平定县、孟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教区首位正权主教是意大利富济才主教,后由郭鸿耀、杨广祺、杨广禧、王鸿德、王宇天神父先后任教区代理主教、教区长。教区现在有备修院、修女院各一座。现任主教是王荩主教,也是教区历史上的第二任正权正主教。
晋中教区原在榆次太山庙街民宅有一小堂,1935年又在榆次羊毫街购得土地,开始建教区主教座堂。1935年至1938年先后建起神父楼、修道院楼(主体完工)、修女院、育婴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并准备在神父楼前修建供全体教友用的大堂,材料已基本齐备,但因资金不足暂未施工。后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未能开工,教友们只能暂用修女院小堂。
1938年教区配套设施基本竣工,意大利籍富济才主教带领教会所有人员从洞儿沟迁到榆次,入住主教府。1947年晋中战役期间因避战乱,富主教带领教会部分人员赴京避难。解放后,军分区占用了主教府,后由晋中地委占用历经五十余年。
1995年政府另外划地归还教产,教区于1996年3月动工建主教座堂。现在的主教座堂堂身长42.8米,宽21米,高19.5米,钟楼高51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堂内面积1285平方米,是原圣堂的六倍,根据跪凳设计可容1260人同时参与弥撒。主教府占地27亩,圣堂占地3420平方米,神父楼2280.5平方米,修女楼578平米。主教座堂于1999年9月14日由汾阳教区霍成主教祝圣。
晋中教区即原榆次教区。天主教于清顺治年间传入榆次,当时榆次隶属于太原教区,1932年由太原教区划分为榆次教区。原榆次教区总堂设在太原南郊洞儿沟。1984年因行政区域原因,榆次教区更名为晋中教区,管辖三市十一县,即晋中市(原榆次市)、介休市、阳泉市、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平定县、孟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教区首位正权主教是意大利富济才主教,后由郭鸿耀、杨广祺、杨广禧、王鸿德、王宇天神父先后任教区代理主教、教区长。教区现在有备修院、修女院各一座。现任主教是王荩主教,也是教区历史上的第二任正权正主教。
晋中教区主教座堂
晋中教区原在榆次太山庙街民宅有一小堂,1935年又在榆次羊毫街购得土地,开始建教区主教座堂。1935年至1938年先后建起神父楼、修道院楼(主体完工)、修女院、育婴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并准备在神父楼前修建供全体教友用的大堂,材料已基本齐备,但因资金不足暂未施工。后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未能开工,教友们只能暂用修女院小堂。
1938年教区配套设施基本竣工,意大利籍富济才主教带领教会所有人员从洞儿沟迁到榆次,入住主教府。1947年晋中战役期间因避战乱,富主教带领教会部分人员赴京避难。解放后,军分区占用了主教府,后由晋中地委占用历经五十余年。
1995年政府另外划地归还教产,教区于1996年3月动工建主教座堂。现在的主教座堂堂身长42.8米,宽21米,高19.5米,钟楼高51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堂内面积1285平方米,是原圣堂的六倍,根据跪凳设计可容1260人同时参与弥撒。主教府占地27亩,圣堂占地3420平方米,神父楼2280.5平方米,修女楼578平米。主教座堂于1999年9月14日由汾阳教区霍成主教祝圣。
王 荩主教与祝圣的新铎在一起(2003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