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由两篇报道想到的


2009-02-16 11:41:14 作者:贾宽裕 来源:信德报(总第364期)

    参考消息2007年6月14日头版头条:“(德国政府)对166.5万纳粹强制劳工完成官方赔偿”,“德国为日本做出反省历史的榜样”。

德国勃兰特总理为二战德国法西斯受害者下跪

  日本小泉首相参拜供有二战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西安晚报2007年6月14日第22版:“(德国)向170万劳工支付59亿美元,德国完成对二战劳工赔偿。”
    读完这两篇报道,我想到,在涉及历史问题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德国和日本摆在同一个桌面上来掂量。
    但是通常,比较的结果总会让人大吃一惊。两国在对待战争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上判若云泥:德国唯恐反省不深刻,态度不真挚,唯恐他人不厚谅;而日本,则唯恐国内有识之士反省,唯恐国际正义声音的批评,唯恐昔日受害者翻出旧账。
    同一天,发生在德国和日本的两起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现象:德国“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12日正式完成向纳粹强征劳工赔偿金的历史使命;日本最高法院12日驳回原中国被掳劳工刘宗根等6人要求日本政府赔偿的上诉请求。
    德国“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设立于2000年,由德国政府和约6000家企业各出资25.8亿欧元共同组成。七年来,基金会共向98个国家和地区的166.5万纳粹强征劳工支付了总额44亿欧元的赔偿。
    其实,这笔钱摊到每个劳工身上并不多,但正如德国总统霍斯特·科勒所言,赔偿只是一种“象征”,更重要的是受害者的苦难得到了“公开承认”。
    态度决定行动。德国人的赔偿行为,首先基于对那段罪恶历史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省,金钱只是一种象征。
    反过来,日本政府的行为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了。除12日的裁决外,日本最高法院在今年4月27日一天,就驳回了中国慰安妇、受害劳工案等5起诉讼请求。其背后思想根基如出一辙:日本真的错了吗?
    正是这种遮遮掩掩的历史认识,决定了另一个基金的命运。今年3月,由于无人买账,日本“亚洲妇女基金”尴尬收场。这一私人基金成立于1995年,旨在对日军强征的“慰安妇”给予赔偿。但是,由于赔偿不带官方色彩,许多受害者拒绝领取。
    正如“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所体现的那样,只有“铭记”过去,认清“责任”,才能通往“未来”和解之路。这是德国政府赔偿的出发点,也恰恰折射出日本政府不愿赔偿的背后“思想活动”。
    德国天主教会于2000年设立专项赔偿基金,向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当局强征入教会机构的劳工提供赔偿。赔偿项目已于2005年8月结束,共有589名劳工获赔149万欧元。德国教会提供的赔偿完全针对那些曾被迫为教会工作的劳工,与“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无关。
    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样的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呢?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德国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他们把圣经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把圣经作为治国的法宝,按照圣经的要求去做事,尽管二战是他们的先辈闯的祸,但他们认识到了先辈们所犯的罪过,替先辈们认了罪,这样,他们的灵魂才能感到平安,他们的良心才能得到安慰。
    在日本社会里,没有绝对的道德观念,也没有信仰追求,他们的行为模式属于“耻感文化”,因而做了许多违背良心的事。
    前者主要依靠内省和反思,靠内心中的信仰原则来自我约束,后者只靠外在的约束力来监督,人们的行为是根据别人的态度来决定的。由于两个国家的信仰不同,从而决定了其行动的巨大差异。

 

本文标题:由两篇报道想到的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