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中国教会圣乐说几句
2008-11-03 09:39:32 作者:韦伯多禄 来源:信德报(总第354期)
“我要日日歌颂你,赞美你的圣名,永不停止。上主伟大,极堪赞扬,他的伟大不可测量。”(咏144)
教会历来重视音乐,因为它能在礼仪中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赞美、感谢之情。“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他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礼仪宪章六112)但当今中国,教会的音乐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礼仪一片混乱,看到此现象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就从教会乐器说吧,拉丁教会传统用的是管风琴,因为它能增加教会礼仪的神圣性,提升人的心灵。面对现实,各个堂口很难有能力来配制管风琴,但基本上用的都是风琴、电子琴,音色上还是说得过去的。切忌教堂中用一些与弥撒的性质极不相配的乐器,使人听了非但没有神圣之感,反而觉得庸俗,轻浮。
“教会以额俄略曲为罗马礼仪的本有歌曲,所以在礼仪行为中,如果其他歌曲条件相等,则额俄略曲占优先。”(礼仪宪章六116)可是现在有些人则打着礼仪本地化的旗号,乱唱乱编乱改,把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改编成圣乐,变词不变调。甚至把一些明显带有红色革命风格的歌曲改编成所谓的“圣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有一次我在一堂口还听到让人哭笑不得的《阿肋路亚》,这首歌竟然是用《敖包相会》改编的。还有《纤夫的爱》、《说句心里话》、《萍聚》等都加以改编用在弥撒中,还美其名曰“潮流”、“创新”、“有活力”,岂不知却弄巧成拙。虽然教会赞成各种具有必要条件的艺术形式,但各堂口所出现的这些情况明显使弥撒不再有神圣感、庄严性,使音乐失去了它在祈祷中的韵味。
现在有些人没有正确认识礼仪本地化,认为拉丁传统音乐太陈腐,应该废弃。岂不知传统弥撒曲是经过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沉淀,是音乐之精华,被众多音乐家、艺术家所肯定,也受到教会的认可及称赞。教会的音乐堪称另一音乐体系,它自由变化的谱曲法,有别于其他的音乐风格,容易自然地表达抒发感情。正副八大调式,适合各种圣咏的咏唱及自由的编排,正副八大调式不同的感情风格,适合在不同的弥撒意向中运用和抒发感情。
“慈母圣教会过去常是艺术的爱好者,并曾经常要求艺术崇高的服务,特别为使有关敬礼的事物,真正表现高雅、和谐、美观,成为天上事物的记号与象征,教会也不断造就艺术人材。教会时常作艺术的评审,分辩艺术家的作品是否适合信仰、虔诚、宗教的传统法则,以及是否合于神圣的用途。”(礼仪宪章七122)
所以我呼吁,应尊重教会传统礼仪圣乐,保留并继承它。修院应加强在圣乐方面对修士的培养。正确认识礼仪本地化。培养、提高儿童、青年们的圣乐鉴赏能力,使我们在圣教会内为天主的光荣而服务。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儿浅见,望各位神长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