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同道偕行”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智慧”,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从不同的天际升起,却共同照亮了人类对命运与共、和谐共生愿景的追寻之路。
如此看来,智慧已沦为了被买卖的商品,似乎可以根据投入金钱的多寡来衡量获得智慧的多少。
“德容诗集”《智慧树》蕴涵了她生活、信仰体悟的结晶,闪烁着生命的智慧。她写的诗很有些宗教的味道。而宗教与文学并不相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相通之处。
我渴望智慧,天主却给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望财富,天主却给体力和头脑,让我工作。我渴望勇气,天主却给我危险,让我克服。我渴望忍耐,天主却改变环境,让我被迫等待。
然而,要在“得到与舍弃”、“天国与财富”、以及“永生与长生”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更需要智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充满智慧,许多时候,我们也常常认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
这与基督文化中谦卑的智慧对比角度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虽然说是万物之灵,富有智慧,但是,人即使得天独厚,还是平凡,依然渺小。世界万物,一切生命,圆容和谐有序的存在。
耶稣在福音中道出了作为基督徒的秘诀:知道并承认自己的渺小——一切的能力、经验、智慧在伟大的造物主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就是无言的智慧。圣若瑟的一生告诉我们,与其做多嘴多舌的鹦鹉,不如做展翅高飞的雄鹰。当今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说客。
经上说谦卑是智慧的开始(参箴15:33),正如骄傲是愚妄的开始一样。只有非常尊重谦卑、谦逊的人,才能安静地去做他的事,知道自己的限度,并不盲目向前力冲寻求自我发展。
多年来老师对我智慧的栽培,面对我的反反复复,他都能以智慧的妙手亲自解开我心灵的症结。人只有活在智慧中才能领悟信仰,领悟人生。用一个小故事加以润色:这则外国幽默小故事名叫《偷自行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