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的血是孕育信仰的种子,真是这样!再讲一个关于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故事。
特别是在第二世纪以及第三世纪初的神学作家,如犹斯定(Justin)、依勒内(Iranaeus)、克莱孟(Clemont)及亚历山大(Alexanderia)等等都非常明显地谈论到天主圣言在各国所撒下的‘种子
面对这样的家庭,神父没有向他们宣讲什么,而是怀着基督的大爱和他们一起走进了田间,在和他们一起劳动的同时,也把福音这颗爱的种子悄悄地撒在了他们的心田,也撒在了我的生命里。
农忙时,我就和他们一起下地,在地里边干活边讲道理,福音的种子也随之播撒了出去。离西柏峪村八里处有一个小村叫柏峪脑。当时有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听说西柏峪有天主教,就去找我,我给她讲要理。
我们是为天国去播种,就该把种子撒在好地里,以免因在石头地里无根而干枯,在荆棘丛中被蒙住而窒息。总之,对于慕道期的长短,没有固定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环境而宜。
天主要人先耕种土地,然后他就以奇妙的上智,使种子长成结实百倍的粮食。这实在也是一个天大的神迹,虽然它已被人们习以为常。难道不是吗?人们栽种,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主。”
因为天主把永恒生命的种子,已根植于每个人心中。找不到真理,心灵总是得不到平安、幸福。只有投靠生命的主宰,才能满全人内心的渴望。
据说,刘阿姨是新教友,在她还不是教友的时候,基督爱人的种子已播在她的心中,她能为保姆做保姆,效法了基督为自己的门徒洗脚。
他们的血是肯尼亚、非洲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友爱的种子。教宗在乌干达的访问正值该国殉道者封圣50周年。由圣神启发的热忱见证,诸如乌干达要理教员及其家庭的见证,伴随着教宗的访问行程。
天主就如同那有智慧的农夫,晓得等待,留给好种子成长的时间,尽管田地里也长了莠子(参阅:玛十三24-30)。最後,上主自称富於慈爱忠诚。天主的这一称号是多麽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