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纪以前,一位生活在罗马、名叫做斐理伯·内利(PhilipNeri)的圣人——就是在罗马这里。他已经被作为喜乐的圣人而载入史册。仔细听这个:喜乐的圣人。
我们可以马上意识到,如果人没有生活在天主里,实践这种爱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人性使我们自然地去爱好的和美的事物。以理想或挚爱的名义,我们甚至可以慷慨大方,做出英雄般的行为。
(讲道后默想片刻)复活期颂谢词(三)(基督生活着,并常为我们转求)主、圣父、全能永生的天主,我们时时歌颂你,实在是理所当然的,并有助我们获得救恩。
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在教堂里,人们互相祝福,互相问候,互相关怀,消除彼此的孤独,隔膜及寂寞。人间多一座教堂,就会少一座监狱。
我们生活在一个奖励自给自足,效率,业绩的时代。然而,福音却告诉我们衡量我们人性的标准不在于我们能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能让自己被爱,并在必要时甚至被帮助。
后来,我有幸在罗马亲眼见到了圣施礼华,并与他一起生活了三年。他像父亲一样,帮助我回应了司铎圣召。”圣施礼华曾问吉纳是否想成为一名神父,并告诉他这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经历的最伟大的庆典”。
就读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与陈少白、尤烈、杨鹤龄等畅谈爱国抱负,宣传革命。
龙华民不满意高一志的解释,他对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启(1562-1633)、杨廷筠(1562-1627)与李之藻(1571-1630),进行了抽卷调查,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这首诗是陕西宝鸡刘怡生命的真实写照,她在没有发现信仰的真谛之前,生命是空虚的,生活是痛苦的,前程是黑暗的,整个人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曾经几次想结束生命。
但是她和丈夫舍小家,为大家,为建堂慷慨牺牲时间、精力和物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付出铸就了孔圩村教会的美好明天。刘常梅把教堂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建堂当成了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