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知这个喜讯後向本台表示,「这是天主召叫的讯号;它介入我的生命历程,呼唤我在教会内更积极地服务。这项任命也是教宗对阿奎拉及当地教会团体的特殊关怀。
抗战开始时,当时的于斌主教得到教宗庇护十一世的降福,使他能发挥极大的宗教热忱,顺利地在全球开展救助难民的工作,努力完成救国救民大业直至胜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没有死抠信条,套用神学名词,泛泛而论。他极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凡人小事。但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碎小事,却反映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作者的生命感悟。
它不是一个只专注灵魂的最高“思想境界”的生命,即是说不包括肉身在内的纯思维的生命。即使如此很少人会度这种生活。如果这就称为神修生命,那根本不算是生命!
然而,正是在受苦的教会中基督胜利了,人对他的信德因此重新展现活力,因为即使在今日,基督仍然掌握一切,他是一切的主人,他始终留在他的小船上,留在教会这条船上。
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其科学的世界观,这样的说法很容易引起困惑,甚至怀疑。问题的根源在于:今天,当我们试图给复活的现实下定义时,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尸体的复活。
她认为,爱德修女会的目标是“解除耶稣的无限干渴,他是为了爱心而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一个普通的目标,但其中所体现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该团体的每个小教堂都书写着“我口渴”。
经常会有人说哪里哪里的庙特别灵,大家互相奔走告。灵了才去信,现实、功利,不是信仰。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他对信仰的看法,他提到耶稣,还提到历史上重要的教父德尔图良对信仰的阐述。
从十字架上,能得救赎的恩典,能得超性的性命,能以战胜邪魔,能尝到天上的神味,能获得灵魂的神力,能得良心的快乐,能得德行的成全,能得完美的圣德;各样的恩德,全在十字架上,又全死于十字架上,除非走苦路,天天克制自己
这是一段我们众所周知的故事,但经过修士的讲述与分析,竞是如此跌宕起伏,人性与天主奇妙的安排对人一生影响的生命画卷尽展眼前,我们简直入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