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伯多禄圣保禄瞻礼教宗在圣伯多禄大殿主持隆重祭礼
2006-06-30 09:37:12 来源:梵蒂冈电台
(梵蒂冈电台消息)教宗本笃十六世六月二十九日圣伯多禄圣保禄瞻礼这天上午九点三十分,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主持隆重的弥撒祭典,庆祝教会赖以建立的盘石的节日,也是教宗本人的职位和职务的大节庆。身在罗马的枢机主教和总主教及主教,再加上二十七位从教宗手中领受白羊毛肩带的五大洲的新任总主教,以及驻圣座外交团,整座大殿可以说是冠盖云集。
在这罗马圣座本身最大的节庆中,教宗向参礼的全体人士讲了一篇非常深入又精湛的弥撒道理。这篇道理取材自玛窦、路加和若望三部福音中,有关耶稣基督特别向伯多禄宗徒所说的话。
玛窦福音第十六章十三到十九节记载西满伯多禄代表全体宗徒宣认耶稣为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耶稣因此立了他为教会赖以建立的盘石,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它,而且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伯多禄。教宗说耶稣给伯多禄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他带领着宗徒们前往耶路撒冷,准备在那里受难,被钉死,并在死后第三天要复活。教宗再次特别强调耶稣的苦难和复活始终结合在一起,彼此分不开。耶稣继续不断走向十字架,走向被贬抑、受苦和被杀害的境地;但同时也永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以死后复活的光荣之身,带领我们进入那光茫四射、充满着天主圣爱的世界。
教宗说:“为教会来说,圣周五和巴斯卦总是同时存在的;教会既是芥菜子,也是天上的飞鸟栖息和在树枝上筑巢的大树。即使今日,教会也受苦,生活在教会内的基督同样受苦,在教会内的基督总是一而再地被嘲笑,遭打击,被设法排除在世界之外。教会这条小小的船总是遭到意识形态风浪的剧烈振荡,被海水浸入其间,似乎注定要沉没。然而,正是在受苦的教会中基督胜利了,人对他的信德因此重新展现活力,因为即使在今日,基督仍然掌握一切,他是一切的主人,他始终留在他的小船上,留在教会这条船上。同样地,在伯多禄的职务上一方面显出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显出天主的力量;正是在人的软弱上,天主彰现了他的力量,表现出是他借着软弱的人在建造他的教会”。
教宗引用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一至三十三节的记载,继续阐述主耶稣对伯多禄所说的具有决定性的话。这次是在最后晚餐中,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后,预先警告伯多禄,撒殚已经求得了许可,要筛宗徒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是他已经为伯多禄祈祷了,为叫伯多禄的信德不致于丧失,待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他的弟兄们。
教宗说路加福音这段话令人想到旧约约伯传的一段记载:撒殚征求的天主的同意,让他打击约伯。撒殚愿意借此证明真实的宗教情愫根本不存在,人心所追求的无非是利益而已。天主准许魔鬼打击约伯,目的在借此来保护他的受造物。
教宗强调:“对世世代代耶稣的门徒也发生同样的事情。有多少次我们觉得天主似乎给撒殚太多的自由,让魔鬼肆无忌惮地蹂躏我们,压迫我们,叫我们抵挡不住。于是,我们再次呼喊天主说:求你眷顾你的门徒的可怜卑微,请你保护我们吧!事实上,耶稣对伯多禄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至于丧失’”。
教宗指出:“耶稣的祈祷就是对邪恶的威力的限制。耶稣的祈祷就是对教会的保护。我们可以躲到他的庇荫之下,紧紧抓住他,对他的保护感到安全可靠。然而,就如路加福音所说的,耶稣特别为伯多禄祈祷,使他不致于丧失信德。耶稣的这个祈祷既是一种许诺,也是一个任务。耶稣的祈祷保护了伯多禄的信德,就是伯多禄在斐理伯的西泽勒雅对耶稣所宣认的信德:‘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因此,我们决不能让这个信德缄默下去,但要经常振奋巩固它,即使面对十字架和全世界所有的反对,也义无反顾。这就是伯多禄的任务。上主不仅是为伯多禄个人的信德祈祷,也为伯多禄用来为别人服务的信德祈祷。耶稣给伯多禄说的话正是这个意思:‘待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兄弟’”。
最后,教宗提到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十五至十九节耶稣对伯多禄说的一段很重要的话,那是复活的耶稣重新肯定地把他的羊群托付给伯多禄照顾。教宗说:“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十字架和复活的交互辉映。耶稣预言伯多禄将要走向十字架。就在这座竖立在伯多禄坟墓上的圣殿,我们看到上主正是如此,他总是经由十字架而获得永远的胜利”。
教宗强调:“基督的力量不是按照这个世界的模式产生和运作的;他的力量是善的力量,是真理和爱的力量,这个力量比死亡还坚强。的确,耶稣的许诺是真实的:死亡的权力和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他建立在伯多禄盘石上的教会。耶稣以这样的方式亲自继续再建造他的教会”。
每年这个节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领袖都派遣一支重要代表团前来罗马,参与教宗主持的圣伯多禄圣保禄宗徒庆典弥撒。这次也不例外,巴尔多禄茂一世宗主教派遣佩加马的总主教约安尼斯·齐齐乌拉斯率领代表团莅临圣伯多禄大殿参礼。这位东正教的总主教也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神学对话国际混和委员会的主席。圣座为他在大殿中央祭台旁边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表示敬意和重视。弥撒之后教宗特别亲切的接见了这个代表团。同样地,每年十一月三十日是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庆祝安德肋宗徒的节日,因为安德肋宗徒是希腊教会的创始人。届时圣座也派遣重要代表团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参与东正教最高领导人主持的祭礼。两个姐妹教会如此礼尚往来,目的在增进彼此的爱德联系,希望早日一同走到主耶稣为他的教会所祈求的完美合一。
在这罗马圣座本身最大的节庆中,教宗向参礼的全体人士讲了一篇非常深入又精湛的弥撒道理。这篇道理取材自玛窦、路加和若望三部福音中,有关耶稣基督特别向伯多禄宗徒所说的话。
玛窦福音第十六章十三到十九节记载西满伯多禄代表全体宗徒宣认耶稣为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耶稣因此立了他为教会赖以建立的盘石,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它,而且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伯多禄。教宗说耶稣给伯多禄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他带领着宗徒们前往耶路撒冷,准备在那里受难,被钉死,并在死后第三天要复活。教宗再次特别强调耶稣的苦难和复活始终结合在一起,彼此分不开。耶稣继续不断走向十字架,走向被贬抑、受苦和被杀害的境地;但同时也永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以死后复活的光荣之身,带领我们进入那光茫四射、充满着天主圣爱的世界。
教宗说:“为教会来说,圣周五和巴斯卦总是同时存在的;教会既是芥菜子,也是天上的飞鸟栖息和在树枝上筑巢的大树。即使今日,教会也受苦,生活在教会内的基督同样受苦,在教会内的基督总是一而再地被嘲笑,遭打击,被设法排除在世界之外。教会这条小小的船总是遭到意识形态风浪的剧烈振荡,被海水浸入其间,似乎注定要沉没。然而,正是在受苦的教会中基督胜利了,人对他的信德因此重新展现活力,因为即使在今日,基督仍然掌握一切,他是一切的主人,他始终留在他的小船上,留在教会这条船上。同样地,在伯多禄的职务上一方面显出人性的软弱,另一方面也显出天主的力量;正是在人的软弱上,天主彰现了他的力量,表现出是他借着软弱的人在建造他的教会”。
教宗引用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一至三十三节的记载,继续阐述主耶稣对伯多禄所说的具有决定性的话。这次是在最后晚餐中,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后,预先警告伯多禄,撒殚已经求得了许可,要筛宗徒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是他已经为伯多禄祈祷了,为叫伯多禄的信德不致于丧失,待他回头以后,要坚固他的弟兄们。
教宗说路加福音这段话令人想到旧约约伯传的一段记载:撒殚征求的天主的同意,让他打击约伯。撒殚愿意借此证明真实的宗教情愫根本不存在,人心所追求的无非是利益而已。天主准许魔鬼打击约伯,目的在借此来保护他的受造物。
教宗强调:“对世世代代耶稣的门徒也发生同样的事情。有多少次我们觉得天主似乎给撒殚太多的自由,让魔鬼肆无忌惮地蹂躏我们,压迫我们,叫我们抵挡不住。于是,我们再次呼喊天主说:求你眷顾你的门徒的可怜卑微,请你保护我们吧!事实上,耶稣对伯多禄说:‘我已经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至于丧失’”。
教宗指出:“耶稣的祈祷就是对邪恶的威力的限制。耶稣的祈祷就是对教会的保护。我们可以躲到他的庇荫之下,紧紧抓住他,对他的保护感到安全可靠。然而,就如路加福音所说的,耶稣特别为伯多禄祈祷,使他不致于丧失信德。耶稣的这个祈祷既是一种许诺,也是一个任务。耶稣的祈祷保护了伯多禄的信德,就是伯多禄在斐理伯的西泽勒雅对耶稣所宣认的信德:‘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因此,我们决不能让这个信德缄默下去,但要经常振奋巩固它,即使面对十字架和全世界所有的反对,也义无反顾。这就是伯多禄的任务。上主不仅是为伯多禄个人的信德祈祷,也为伯多禄用来为别人服务的信德祈祷。耶稣给伯多禄说的话正是这个意思:‘待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兄弟’”。
最后,教宗提到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十五至十九节耶稣对伯多禄说的一段很重要的话,那是复活的耶稣重新肯定地把他的羊群托付给伯多禄照顾。教宗说:“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十字架和复活的交互辉映。耶稣预言伯多禄将要走向十字架。就在这座竖立在伯多禄坟墓上的圣殿,我们看到上主正是如此,他总是经由十字架而获得永远的胜利”。
教宗强调:“基督的力量不是按照这个世界的模式产生和运作的;他的力量是善的力量,是真理和爱的力量,这个力量比死亡还坚强。的确,耶稣的许诺是真实的:死亡的权力和阴间的门决不能战胜他建立在伯多禄盘石上的教会。耶稣以这样的方式亲自继续再建造他的教会”。
每年这个节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领袖都派遣一支重要代表团前来罗马,参与教宗主持的圣伯多禄圣保禄宗徒庆典弥撒。这次也不例外,巴尔多禄茂一世宗主教派遣佩加马的总主教约安尼斯·齐齐乌拉斯率领代表团莅临圣伯多禄大殿参礼。这位东正教的总主教也是天主教与东正教神学对话国际混和委员会的主席。圣座为他在大殿中央祭台旁边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表示敬意和重视。弥撒之后教宗特别亲切的接见了这个代表团。同样地,每年十一月三十日是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庆祝安德肋宗徒的节日,因为安德肋宗徒是希腊教会的创始人。届时圣座也派遣重要代表团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参与东正教最高领导人主持的祭礼。两个姐妹教会如此礼尚往来,目的在增进彼此的爱德联系,希望早日一同走到主耶稣为他的教会所祈求的完美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