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道中,主教分享了主耶稣受苦受难、死而复活的意义,主教说“我们是有罪的,但是我们也是有福的,他为我们留下爱的圣事,留下圣教会长存的圣事,圣事常与我们同在,基督常与我们同在。
李神父到这里时,一应用品全都带齐,如:祭衣、祭饼、圣体柜、圣爵、圣油、圣像、福传资料以及其他用品,他又自己出资,建了两个祭台,制了12面“信经旗”,神工亭,“天主圣教”和“荣主益人”的两块匾。
苏珊通过信仰不仅仅得胜了对自己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她的见证影响着文化和艺术的的发展。英国媒体说,许多人被苏珊感动,是因为她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
他的家庭信仰罗马天主教,自童年便醉心于绘画艺术的格雷科,曾在修道院研习绘画,受拜占庭圣像画传统的影响。后来,他在西乃山的圣女加大利纳隐修学院从修士们那里接受教育,除了绘画,也学习了神学。
这些援助和服务几乎惠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每一个方面:艺术和文化,体育和娱乐,自助,宗教和精神活动以及传统的健康和社会服务。
关于教会礼仪生活,教宗建议神父们说:“举行各项礼仪时,要使堂区的教友感觉到他们与主持礼仪的神父实实在在共融在一起,而且要非常留意举行礼仪的艺术。
这就是耶稣说故事的艺术,他不会一直把天主挂在嘴边,并一直宣讲天主的教训。相反的,他说的是人,但这却可以使人体会到天主。
这些艺术的瑰宝亦跨越重洋,落户远东。例如广州的耶稣圣心大教堂(石室)就是一个西风东渐的经典之作。
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新现实主义》(Losguardo:portadelcuore.Ilneorealismotramemoriaeattualità)的新书,在新书中全文刊载了他对教宗的一次采访内容,该采访谈及电影艺术与新现实主义
研讨会分为六场五个专题,分别为:中国化艺术篇、中国化文化篇、中国化修院培育篇、中国化历史篇、中国化灵修及伦理篇。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教会的神父、修女和教友共19人作了精彩的专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