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具体落实在「神形哀矜上,秉持一种接纳且温和的生活风格,能表达关怀、怜悯和温柔,在丢弃文化和冷漠文化前逆流而行」。
对人生多一份关爱吧,那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对世界不要太冷漠了,那殷红的血也许为你而流。对人生不要太物质化,那肯定不是衡量生命的尺度。
另有一些态度冷漠,满不在乎的政权,它们虽然对宗教不采取暴力的迫害,却使用一种在文化上有系统的冷嘲热骂来对付宗教。无论如何,在这样的政权里面,基本人权不受到尊重,对社会的和平共存产生严重的反效应。
比喻为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今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那份情,越来越冷漠,我们时常听到亲兄弟姐妹分家产,或夫妻分手时那种无情的做法,令人不寒而栗,我们的社会已有够多无情的人存在,作为基督徒
心灵的「癞病」使我们对爱和怜悯无动于衷,借由自私、偏见、冷漠和不宽容的「坏疽」来摧毁我们。解药是什么?是爱天主和为近人奉献自己,不带恐惧和偏见,没有算计和利益的考量。
其二:冷漠阴沉的人。这种人看上去冷冰冰的,一副把一切世事都看透了的模样,说话时有气无力,行动也慢条斯理,没有一点儿生气。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宗教信仰里,对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失去了兴趣,让人总觉得怪怪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来,那只是因为在许多和不同的环境中,爱胜过了仇恨,关怀胜过了冷漠,慷慨胜过了自私”。这是教宗方济各9月12日下午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主持弥撒时,表达的思想。
九、结束祈祷与勉励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不要做计较的兄长,让我们成为愿意悔改的浪子,也成为有慈悲之心的父亲。耶稣今天告诉我们:你是值得寻找的。你失而复得,天主为你欢喜!
我们感到沮丧,甚至陷入冷漠的危险。耶稣问了瘫子个看似多余的问题:“你想好吗?”(6节)。但这个问题实则必要,因为当人许多年被困住时,连痊愈的意愿也会逐渐消退。
我喜欢《薄迦梵歌》,所以对印度教有敬仰之情,我很早就熟读了《金刚经》(现在仍然敬仰),九十年代初由于一些美国诗人的影响,中国诗人开始关注禅宗,我也算上了这一课,后来又读了佛教的别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