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门见山写道:「《爱的喜乐》宗座劝谕的出版引发了神学家、哲学家、牧者和平信徒的不同反应与讨论。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这份文件是否符合教会在道德与圣事方面一脉相承的教导,或者它构成一块裂痕?」
我不太喜欢看到神父们在弥撒前一分钟来到更衣室,我们怎么能举行基督受难与复活的奥迹并将这些财富传给信徒,而自己无需深刻进入这一奥秘呢?”
例如,在参与朱晓红老师发起的对意大利捐助活动中,除了天主教信徒外,还有不少佛教徒和其他信仰者,当然也包括许多无信仰者。二是超越时空。专业的慈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基于信仰的慈善则可以促进文化的交融。
医院里牧灵关怀部门有清楚的分工,每个人负责自己的所属的专区及所属宗教信徒病患。
在这些多重的标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信徒和他们生活经验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的重要作用;真正奉献意义的重要性;重新发现内在的美并唤起人的灵性。
我们不会因为懂得宣讲、引用、诠释圣经而自然变得灵性高雅起来,只有那些被上主言语感化的信徒,才在生活上展现出“道化成人”的生命气质。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曾经有位神父在平信徒学习班转了篇文章,原文发表在共融社,内容有关梵二会议。马上有人呼应说:“神学太烧脑”!“烧脑?有多烧脑?还神学?!”
这份责任不应仅仅由神职人员独自承担,而是整个教会——从高层主教、教区管理者,到司铎团体的兄弟姊妹,再到广大的平信徒教友——都必须共同肩负的使命。
尽管世界紧闭其门,但它仍然没能阻止天主的到来…夜依旧很浓;信徒们常常为天主的缺席而惊恐,因为在世界的动乱中信徒们总是难以看到他的身影…因此,在这个深夜里,有谁能够不像纽曼枢机一样祈祷呢:“噢,天主,你可以照亮黑暗
参礼的大主教和主教有三十八位,其中十七位是来自外国,还有来自美国和墨西哥各地的数百位神父和五万名平信徒参加了这一大典。主教们穿着主教长袍,头戴牧冠,手持权杖,在高坛上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