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只有一次定额奉献(献仪),团体现在不但随时会为贫困人群或教会活动捐献资金,而且支出比过去大得多。李罗莎认为这些事情都已然是顺理成章的,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这位姊妹患了癌症,两个月后辞别人世,生前曾立遗嘱:把她身上健康的七个器官全部捐献。在她临终末刻,医生们完成了她的遗愿。受捐的七位病人家属全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并赠送了一副挽联:天使来过人间。
有些神父或教友们来老人院探访,也会留下他们的爱心捐献。但是为了长久打算,经与教区商议,除了免费收养修道人的父母,同时也低收费收一些其他需要照顾的老人。至今老人院有18位修道人的父母和10位老教友。
2005年,市区教友自发组织成立了进德公益会,两年时间发展了近200名会员,每人每月向进德公益捐献最少5元捐款,用于紧急援助或资助失学儿童。
在新疆,成立于1934年的回文会,除兴办教育外,还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回民给抗日前方战士捐献救护物资;马良骏阿訇以70岁高龄提出参加抗日战争。
我们要向美国教友学的是:他们对教会与社会的责任感,比如美国的许多教友把对教会的捐献、对教堂的维护,对社会义务服务的参与等活动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本人家里2013年国庆日不幸发生车祸,二死二重伤,感谢信德,在全心安慰我亲人之余,也全程报道,呼吁教会为我祈祷捐献,使我近四十万的治疗费都来自捐献,感谢信德,让我在痛苦之时,也感受到主透过教会来爱我。
回族人士马吉第,曾任河南地方旅长、陆军十五师师长、第二军军长、安徽省代主席等官职,1937年初离任并寓居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他捐献一万银元支援抗战。
难怪保禄宗徒告诉在罗马的基督徒,「应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的一同哭泣」(参阅:罗十二15),他也鼓励格林多人多多捐献,做为与教会受苦的弟兄同心同体的表现(参阅:格前十六2-3)。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许多贫苦教友,他们节衣缩食为多做奉献,在佘山朝圣史上记述了许多表示热爱圣母的感人事例:有人把祖传的珍宝投入了圣堂献仪箱;一位勤俭老人把一生积蓄高兴地捐献出来;一位般主定期奉献他常年收入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