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若20:17的教导,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实践这一召叫:1.超越“抓住”的执着,迈向“跟随”的自由“别拉住我”警示我们:不要让世俗的欲望、固化的思维或宗教的形式主义束缚我们对天主的追寻。
学习信仰内容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从心里接受信仰,实际地将之生活出来,并向他人宣讲它,因为所有的信友都被召重新生活信仰的恩赐,设法通传自己信德和爱德的经验,与其他兄弟姐妹们对话,包括其他基督信仰团体的人,也不放弃其他宗教的信徒
80年代落实政策后,教堂被归还给天主教会,这里又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1年阎锡之神父来到这里,他也是1938年胡永生神父遇害、时隔50多年后该教堂的第一位本堂神父。
四、寻求主旨堂区牧灵1993年林修女被派往美国芝加哥天主教罗耀拉大学攻读宗教教育。毕业后,受邀去了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宗教学部,教授牧职神学和担任修生的灵修辅导,工作非常出色。
在生活中,寻求宗教和道德的人为什么变少?我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处在被催眠的状态,茫然不知将面临的一个最关键的时刻——天主的审判。
一、遭遇尴尬白宏录自幼生活在老教友家庭,但他的信仰生活几乎是一张白纸,既不明白信仰,更没有宗教生活,只是祖祖辈辈留下了这么个事儿,不得不继承。1994年白宏录一家来到下吉街道做起了卖兽药、饲料的生意。
一个死人没有什么好信的,其他宗教的教主,他们都死在了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宣称自己会胜过死亡,也从来没有一个说他有权柄定你的罪,赦免你的罪,因为他本身也是罪人,有的创办人的心甚至比一般人还恶毒,很多都是为了敛财骗钱的
在为数不少的情况下,暴力呈现在个人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贫困压制着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歧视、有时甚至是种族、文化和宗教因素的迫害,迫使许多人逃离他们的家园,到异地寻求避难所和保护;当科技进步不再以人的尊严和利益为最终目标
在宗教馆内,我们看到了拉斐尔的《圣母像》原版,以前看到的都是能夹到经本里的小型圣像。
真福保禄六世在梵二大公会议闭幕时也说:「我们愿意指出本届大公会议的主要宗教特色,就是仁爱……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古老故事,正是大公会议的灵修模式……二位教宗都提到了仁爱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