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饥饿”难忍时,常常是饥不择食,误把“石头”当成了“饼”。先填饱肚子再说,管不了那么多。结果是轻则“消化不良”,重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的“饥不择食”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她是一位女民长,常给百姓审理案件。她又是一位女战士,鼓励民长巴辣克推翻压迫者的辖制,拯救国家,甚至伴着巴辣克率领军队出战,最终获得全胜,她善战的英名因此永垂不朽。
——记《飞鸿过处》的作者蔚翠萍和她的家庭说起蔚翠萍,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如果提起蔚玛利亚,常读教会书刊的神长教友一定不会陌生。
耶稣常赴宴,偶而也以饼鱼简单请人“野餐”,但他很节俭,餐后都将剩余收起来“免得糟蹋了”(若6:12)。耶稣可谓是上饭店“打包”不浪费食物的鼻祖、一位环保人士。
司铎要牢记上主曾以慈爱的注视邀请自己为上主、为天主子民冒险犯难,并要感恩赞颂,因为「祂的仁慈永远常存」(参阅:咏一三五)。教宗指出,「感恩始终是『强而有力的武器』。
在新一年的开始,学习作恰当的选择,是我们首要做的事,因为圣诞过后,我们重回“常年期”,即平常的时候。能左右我们的选择,绝不只是外在的因素与规则(可惜,这却是我们现时教育所着重的),而是背后的价值。
最早的缘起从今日的感恩祭首篇故事(常第六周单数年星期三)可见其最早的源自远古的缘起。它记述了大洪水与方舟及众多动物历经磨难而最终获救,得以平安出离方舟的美丽故事。
后来在乡间也常惦记着贾家的事情,她说贾府遭难立即来探望,见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我胡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
关注的是世俗的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常常是杂文家、社会学家所关心的问题。
三、衡量好教友的标准要变旧的传统认为遵守天主的诫命,按分守己,常参与弥撒,这就是一个好教友,因而在生活中常树起一些好的榜样,如人们常说:看人家某某教友,很热心,每天参与弥撒,热心祈祷。